又到一年開學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日前公布了最新美國大學排行榜,普林斯頓列榜首。《紐約時報》隨即發表評論說,高校一味地追求排名讓人堪憂,美國高校無非是以排名換取知名度,以獲得更多學生的青睞、提高招生率,進而收取更多的學費。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美國和英國作為世界上的教育大國,學費不斷上漲,兩國政府都深知教育決定兩國未來,但為了賺錢,還是不斷地促進教育產業化。
美國:貸款上學怨聲不斷
美國是世界上教育體制最發達的國家,但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都要交學費。《福布斯》雜志報道說,美國學費越來越昂貴,漲幅遠超生活成本的漲幅。以華府的喬治·華盛頓大學為首的10所全美最昂貴大學,1999年到2006年7年間,平均學費增長52%,而此時,美國生活成本只有21%的增幅。喬治·華盛頓大學是美國收費最高的高校之一,平均學費為每年37820美元,相當于美國家庭品平均年收入的82%。
美國的大學發展靠收學費是遠遠不夠的,政府也要掏錢。據美國教育部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2月,布什總統要求美國政府拿出560億美元給教育部,作為2008年教育預算。布什強調,如今的美國教育經費飛漲,使低收入家庭乃至中產階級都承受不起,那么美國政府就應該擔負起美國孩子求學的費用,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這樣才能使美國人在今后的全球經濟競爭中勝出。
政府掏了錢,主要是加強學校的建設,學生的學費是一個子也不能少。在美國,只有少數優秀學生和冷僻專業能拿到獎學金。大多數美國學生還是選擇貸款交學費完成學業,學校和專業越好,貸款的額度也會越高。華爾街大銀行的職員也有上著班還在還名校MBA學費的。
英國:投入減少狂漲學費
人們提到英國的高等教育,不能不提牛津、劍橋。那兩所古老而著名的大學讓無數人神往,可是學費卻讓人望而卻步。牛津大學從2006年起將學費將漲到每年9000英鎊,牛津的老對頭劍橋也不甘示弱,每年學費在1萬英鎊左右。自從英國經濟不景氣后,英國政府就逐步減少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斷提高學費,使教育產業化,讓學校自力更生。英國有100多所大學,但是無論排名靠前的學校還是靠后的,學費都要幾千英鎊。在英國,住別墅、上名校一直是身份的象征。例如,1440年創立的英倫名校伊頓公學,一直有“紳士搖籃”之稱,英國的貴族趨之若鶩。這所私立中校每年學費上萬英鎊,而且提前幾年就要報名,請學校預留位置。
英國教育費用在全球首屈一指,但政府也不是“鐵公雞”。英國首相布朗去年擔任財政大臣時稱,在今后5年內,政府每年對教育的投入將從目前的56.5億英鎊提高到80億英鎊,以幫助公立學校擁有“世界級”的教學環境、電腦技術和師資力量。布朗強調,為使英國能在經濟全球化中繼續獲得成功,政府應加大在教育、科技、創新和實業等領域的投資。
在英國,大學生解決高額學費的辦法也是五花八門,有貸款的、有打工的、有千方百計省錢的,還有當二房東的。貸款的和打工的不足為奇,省錢的和二房東還是有英國特色的。我在英國雷丁大學上學時,就碰到了一對吝嗇的英國情侶。他們來自經濟相對落后的威爾士,男的為了省錢不租宿舍,每天睡在女朋友的宿舍,用宿舍的洗澡間和衛生間,使得住同一層樓的女生不斷地向管理員投訴。管理員指責過后,男的就出去躲幾天,過幾天再回來。因為沒有處罰措施,管理員對他也沒辦法,同樓的其他女生也就只好搬走了。還有的英國學生租下一棟別墅,然后一間一間地分租,等他租完了,每間房間的租金總合已經超出了月租金,不但自己白住了,還有些收入,但同時還要承擔些風險,一旦租不出去,或是有人中途退租,那就要自己貼錢了,還不都是“學費惹的禍”。(記者 王丕屹)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