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假日辦共接旅游投訴72起,比去年同期下降49%
受訪人
段建國 旅游專家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
劉錫誠 民俗學家 中國文聯研究員
陳泳超 民俗學家 北京大學副教授
春節是一年中的首個旅游高峰,具有驟發性強、客流量大、“出入境兩旺”等特點
記者:各位春節期間出去旅游了嗎?
劉錫誠:我沒有出去。不過身邊不少朋友都出去了。我的一位原籍上海、在貴陽生活和工作了大半生的朋友就和丈夫到黔東南的苗寨過的年。
陳泳超:春節是我們傳統節令里最重要的節日。其主題通常被強調的是團圓與祈福。其實,從傳統民俗來看,游樂本身也是春節的一個必備項目。《清嘉錄》記錄的是清代蘇州地區的節令風俗。在“新年”條目下開首就說:“諸叢林各建歲醮,士女游玩琳宮梵宇,或燒香答愿。自此翩翩征逐,無論遠近,隨意所之。”過去由于交通的限制,人們不太可能遠足,而廟宇是傳統社會里最主要的公共空間,元宵觀燈也是這期間傳統游樂的固定節目。
段建國:現代社會,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游覽名山大川、觀賞名勝古跡、品嘗美味佳肴的過程中,不僅通過體驗得到了精神享受,也集中展現了個人的文明形象。春節是一年的第一個旅游高峰,其間民工流、探親流、學生流、旅游流等多重客流交織,使春節旅游在驟發性強、客流量大等特點上較其他黃金周有過之而無不及。除此之外,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出入境兩旺”,春節期間我國公民的出境旅游人數要明顯高于以往。因此抓住春節旅游的契機集中整治旅游不文明行為,進一步深化提升公民旅游素質活動的開展,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人們營造文明旅游的氛圍已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比如,今年上海市旅委(旅游事業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春節黃金周六大出行提示中,“文明出游”就列在首位。
在世界人民面前塑造有尊嚴、有涵養、有活力的中國游客的形象成為全社會共識
記者:請問大家對今年春節期間游客的文明素質有什么感受?
段建國:全國假日辦提供的信息顯示,長假7天期間,全國假日辦共接到旅游投訴72起,比去年同期下降49%。在世界人民面前塑造有尊嚴、有涵養、有活力的文明健康的中國游客的形象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我認為原因是春節前夕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行動的活動主題標識的發布,以及新一輪提升旅游文明素質熱潮的興起。
劉錫誠:廟會(以及各種山會、祭典、歌會)之所以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在全國各地延續不衰,其最主要原因,是老百姓的自發參與和自覺維護。正因為參加廟會的人有虔敬的心情,故在廟會上違反或踐踏社會公德的事向來少有所聞。今年北京逛廟會者的公德意識和文明素質大有提高,就顯示了文化自覺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公共衛生的維護似乎仍值得注意。
民俗景區游和農家樂民俗游成為傳統節日出游的重點選擇之一,謹記“入鄉隨俗”古訓
記者:對于像春節、中秋這樣的傳統節日出游,您有何建議?
劉錫誠:在春節這樣的民族節日長假,民俗景區游和農家樂民俗游成為有文化追求的群體的選擇。游客在選擇這類旅游方式時,要謹記“入鄉隨俗”的古訓,充分尊重當地民眾、特別是少數民族同胞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節日期間,各種宗教文化活動比較密集,被邀請參加祭祖或婚禮等儀式時,要多了解當地生活習慣,比如祖先牌位在什么地方等。能否了解和尊重民風民俗,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文化自覺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陳泳超:節日期間大家聚在一起,除了拜年之外,還要娛樂。最常見的形式是麻將、吃喝,再就是旅游。相對于前兩者,旅游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另外,春節旅游很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全家出游。現代社會里,全家出游的機會并不很常見。乘著春節,把團圓與出游兩個主題自然地結合起來,既有意趣,又促進家庭和諧,所以,我們應該推動春節出游。
段建國:中秋、春節等傳統佳節,是人民群眾合家團聚的日子,也是一次倡導文明誠信旅游的有利時機。節日的氛圍往往是喜氣祥和的,人們的心態也較日常更為平和一些,更容易接受來自外界對自身行為的規范約束。循循善誘的方式較一般的剛性約束更會起到好的效果。此外,我們還應注意在宣傳推廣《公約》與《指南》時和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結合起來。例如把文明公約進行藝術加工,制作成瑯瑯上口的對聯貼在各旅行社門市、酒店大堂或是派送給游客。
記者:您對下一步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質有何建議?
段建國:公民文明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引導公民糾正旅游陋習也是一項長期、細致、艱苦的工作。對于進一步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質,我有四個建議:第一,繼續加大對主題標識、《指南》、《公約》的宣傳。第二,重視養成教育,積極通過“公益講堂”、團隊旅游出行前的出團說明會等多種形式,向公眾灌輸“公德意識”。第三,加強旅游服務單位的文明建設,開展多種“誠信經營、文明服務”的活動,實現以“業內文明促游客文明”。第四,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景區活動,充分發揮景區的一線陣地作用,采取多種形式及時糾正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引導其文明游覽。(記者 尹世昌)
責編:閩海滄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