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最近下發通知,要求實行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的景點,制定和調整門票價格應充分考慮群眾消費水平,不能片面強調經濟利益。
近年來,許多景點管理者紛紛大幅提高門票價格,“門票經濟”愈演愈甚。雖然各地景點門票上漲的理由都說是為了彌補資金缺口,其“遠矚”是景區可以達到更好保護的目的。然而筆者看來,這是一種根本站不住腳的狡辯,其實質是經濟利益的誘惑。
風景名勝固然應該得到保護,但保護的同時更應該以合理的門票價格向社會各界開放。景點門票價格過高,只會把一部分人拒之門外,剝奪了低收入人群游覽參觀風景名勝的權利。一些地方將漲價的門票變成了當地的搖錢樹,完全拋棄了公共資源本該承擔的社會職責和公益角色。
因此,發改委要求:各游覽參觀點不得通過提高門票價格大幅度增加職工工資、獎金和福利待遇;一旦門票進行上調,3年內不得再次上調票價等。這些具體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景點票價漲幅受到限制。
其實,增加收入并不一定要靠門票漲價來實現。杭州市審計局近日公布,西湖免費開放使景區管理部門增收逾億元,帶動了杭州旅游產業新增經濟效益上百億元。筆者認為,各地景區也應在“免費西湖”中受到啟示,真正懂得“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真諦。
責編:劉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