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推算精確化
就可能發生在近畿和中部地區的內陸直下型地震,日本政府中央防災會議的專門調查會今年5月14日公布了建筑倒塌等造成的全年經濟損失預測。預測稱,受災最為嚴重的近畿地區的經濟損失將達74萬億日元(約合5萬億元人民幣),中部地區為33萬億日元,雖均低于首都直下型地震所造成的106萬億日元經濟損失,但近畿的損失數額比政府最初的2008年度預算僅少9萬億日元。上述預測以在冬季中午發生超出阪神大地震的里氏7.6級強震為假想案例。此外,近畿與中部地區震后第二天的避難人數預計分別達555萬和250萬人,兩地暫時無法回家的受災民眾則分別為200萬和96萬人。垮塌的建筑將造成大阪府與愛知縣西部幾乎所有地面交通中斷,恐將給救援與避難帶來很大困難。專業調查會去年11月的公布預測稱,如果兩地發生地震,預計近畿與中部地區將分別有4.2萬與1.1萬人罹難。不回避預計死亡人數的地震損失精確化,有利于官方和民眾做到心中有數,有利于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抗震救災預案。
避難場所分散化
地震發生后,受災民眾去哪里避難?如果是短時間的露天場所,就去附近的公園。日本城市公園的特點是整體數量多、單個面積小,人們可以就近緊急避難。日本城市在建設公園立項時,就考慮到地震時作為避難場所。如果是數日或長期的室內場所,受災民眾就去附近學校、市民會館或體育館等。避難人群必須考慮分散安置,過分集中將導致局部環境衛生條件下降,容易引發疾病。在日本,學校被看作兒童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災害發生時的疏散地。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沒有學生因地震死于學校。盡管如此,去年新潟縣中越近海地震中約有300幢教學樓受損,有的因房頂坍塌而無法發揮避難作用。據文部科學省推算,全國共有約1萬幢學校設施很可能在震度超過6強(日本標準)的大地震中倒塌。政府將從2008年度起,用5年時間強化抗震性能較弱的設施。
抗震教育普及化
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災日”。每年這一天,日本社會各界都要舉行防災知識講座、防災演習、防災新產品推介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各行各業為抗震救災獻計獻策。
地震發生后,應該做什么?在校學生說,鉆到桌底下;家庭婦女說,先關掉火源;公司白領說,別盲目向外跑。災區以外的大學生說,去災區當志愿者。
應對地震發生,企業做了什么?建筑公司說,臨街窗戶不能安裝易碎玻璃;家具公司說,提醒消費者把高大家具固定好;通信公司說,設置專項服務應對震后出現撥打電話高峰。
地震發生前,個人能做什么?日本商店大都銷售“常備災害應急物品袋”,袋中有飲用水、壓縮食品、收音機、常用藥品、常用器械、簡易帳篷、便攜馬桶等。購買并常備這種應急物品袋,一旦地震發生,短時間內可以不依賴救援。
中國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震驚了日本。日本專家估算,其能量至少相當于阪神地震20倍。捐款捐物援救中國地震災區,在多震多災的日本已成為民眾意識和自覺行動。連日來,前來中國駐日本使館賑災的日本人絡繹不絕,體現了日本人民對近鄰中國人民的關愛之情。(駐日本記者 于 青)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