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馬達德在中國烈士陵園紀念碑前。孟祥麟攝
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區首府吉爾吉特附近丹沃爾村有處中國烈士陵園,這里長眠著88位在修建喀喇昆侖公路而犧牲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在前往紅其拉甫山口采訪巴基斯坦援助中國地震災區帳篷交接儀式的途中,我們來到陵園,祭奠那些犧牲的同胞們。
喀喇昆侖公路又稱中巴友誼公路,是根據中巴政府協議由兩國共同修建的,建成于1978年,歷時6年7個月。公路經過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沿線有壁立千仞的冰峰雪嶺、懸崖峭壁的高山峽谷,地質條件異常復雜,雪崩、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不斷發生。在建設過程中,共有110名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88位英靈留在了巴基斯坦的土地上。為了表達對這些犧牲的中國兄弟的敬意,兩名附近的村民默默地守護這座烈士陵園30年。
看到中國朋友來到陵園,看墓人顯得格外高興,仿佛見到親人一般。
阿里·艾哈邁德·江今年53歲,阿里·馬達德已年過八旬。1978年烈士陵園建成后,兩人就一直守護在這里。阿里·馬達德負責看門和清掃工作,阿里·艾哈邁德·江則負責園內綠化,陵園里除了88座烈士墓,還有800多棵樹,墓地里鮮花環繞,莊嚴而肅穆。
當地政府關心這些看守陵園人,從1992年起給他們每人每月發放政府補貼7100盧比(約合105美元)。2002年后,為了減輕兩人的工作負擔,政府又給這里增加了人手。
1997年,阿里·艾哈邁德·江和阿里·馬達德曾應中國政府邀請參加香港回歸儀式,2004年他倆又去北京訪問。這是他們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事情。談到兩次中國之行,他們異常興奮,“中國兄弟的故鄉真是太棒了,可惜我們還沒有去過上海,如果有機會,一定去看看。”
看著兩位年事漸高的守墓人,我們問起他們今后的打算,艾哈邁德說:“中國工程人員為巴基斯坦人民修路而犧牲,他們安葬在這里,是全村人的光榮,為中國兄弟守墓是我們心甘情愿的事情。”已是耄耋之年的馬達德表示:“如果我做不動了,就叫兒子接班,等他老了,再讓孫子接替,我們要將中國烈士陵園世世代代守護下去。”
“中巴兩國建設者不畏艱險,在喀喇昆侖山的冰封高原、懸崖峭壁之間戰天斗地,終使天塹變通途,架起了中巴兩國之間的友誼之路,在世界公路建筑史上創造了奇跡”,鐫刻在巴基斯坦中國烈士陵園紀念碑上的這段文字,正是對中巴兩國人民兄弟般情誼的真情記錄。(孟祥麟)
責編:蔡意
![]() |
責任編輯: |
- 2008-06-19追悼會現場烈士幼女呼喊“爸爸”催人淚下[組圖]
- 2008-06-19抗震救災烈士張鵬魂歸故里 萬余群眾為英雄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