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已落下帷幕,中國代表團以51枚金牌榮登奧運金牌榜首位,打破了奧運金牌榜傳統格局。此外,中國奧運健兒們在帆船等多個項目上實現突破,收獲巨大。
競技體育的豐收為中國體育帶來的除了榮耀,還有什么?在中國體育發展史上,北京奧運會是一個怎樣的“坐標”?在標志性的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體育將走向何方?
豐收和歉收
盡管有家門口作戰的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中國體育健兒51枚金牌的成就也并非一步登天。
1988年一場意外的“兵敗漢城”震動全國后,引發了“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出臺,其中后者以發展競技體育為主要目標。在過去十幾年中,這個計劃的作用以及舉國體制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的奧運金牌數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持續第四到悉尼躍入金牌榜前三,從雅典第二再到北京的第一,一屆一個臺階,增長性和延續性非常明顯。
在奧運史上,東道主往往有超過正常水平十枚左右的金牌入賬。中國金牌數從雅典的32枚到北京的51枚,漲幅雖然偏高,也并非特例。
從宏觀而論,中國登頂打破了長期以來美俄(美蘇)爭雄的奧運金牌傳統格局。并且,中國代表團在帆船、射箭、賽艇、拳擊、蹦床項目上首獲奧運金牌,在網球、擊劍、曲棍球等項目上也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奧運會表明,中國在奧運項目中的奪金面擴大,奪金點增多,整體厚度和底蘊增強,體現了中國已經是一個競技體育大國。
對年輕人的使用在本屆奧運會上體現得十分明顯。體操的鄒凱、游泳的劉子歌、射擊的龐偉、柔道的王嬌……這些為中國代表團帶來驚喜的小將,都是首次參加奧運會的新秀,說明中國體育后備力量充足。在選拔機制上,各運動隊以成績說話,大膽啟用新人,同以往的“綜合評定”有了不同和進步。
在此次人數龐大的中國代表團中,外籍教練共28人,來自16個國家,涉及17個大項。其中男子擊劍、女子曲棍球等項目上的突破,正是在請進外教后實現的,反映了中國進一步同國際接軌,學習和利用國際先進經驗的趨勢。
遺憾的是,中國金牌雖豐,但成色不足。具有傳統優勢的跳水、射擊、舉重、體操、乒乓球、羽毛球的六個項目,為中國帶來了約四分之三的金牌。而在田徑和游泳這兩個金牌數合計達到81枚的基礎大項上,中國的收獲甚至不如上屆雅典,僅靠劉子歌收獲一金,嚴重歉收。
在最能體現職業化底蘊的足球領域,中國足球隊尤其是男足敗得讓人心寒,讓較早前提出的“男進四、女爭牌”的目標成了一個尷尬的回憶。作為中國最早推行職業化改革的體育項目,中國足球十幾年來的“成果”卻令人憂慮,值得深刻反思。
巨星缺失也是本屆中國軍團的一個缺憾,上屆還有一個劉翔,本屆冠軍雖多,卻難尋領軍人物,像博爾特和菲爾普斯這樣的超級巨星更是難以想像。
如從獎牌總數來看,中國收獲100枚,與美國相比仍有10枚的差距。而且,許多國家的獎牌是金、銀、銅數量呈金字塔形排列,即銅牌最多,金牌最少,而中國的獎牌分布則成倒金字塔形排列,說明中國在有些項目上的奪金能力已經被挖掘到極限,個別項目只有單兵奪金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