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躍升得益于舉國體制
中國能夠在奧運金牌榜上迅速攀升,得益于舉國體制,也鉆了蘇聯解體后留下的“空子”。
一般認為奧運項目可分為三類。一是足球、籃球和網球這樣高度職業化和商業化的項目。二是田徑和游泳這類基礎性項目,屬半業余性質,但由于受到關注而商業價值不斷
攀升。三是射箭、舉重、跳水、乒乓球和體操這類項目,在大部分國家的商業價值都不高,選手基本上都是專業甚至業余選手。
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后,俄羅斯拋棄了蘇聯那種集中全國資源的計劃體制和發展模式,因此在奧運會的第三類運動項目上留下了巨大真空,中國的舉國體制恰恰彌補了這個真空,這也是為何中國的金牌會集中在舉重等項目上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這些項目上,中國運動員都是領國家工資的“職業”選手,而他們的大部分對手在訓練之外都得自謀生計,有優勢也就不足為奇了。
舉國體制能集一國之人力、財力、物力,確實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提升競技實力,這一模式在許多希望爭奪更多奧運獎牌、金牌的國家得到了借用。1996年英國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僅獲一金,舉國嘩然,政府由此開始加大投入。倫敦申奧成功后,為實現英國隊在倫敦奧運會金牌榜躋身前四的“終極目標”,英國政府承諾在2012年之前的6年中,政府將投入約10億英鎊用于備戰奧運。
英國體育總會對所有項目進行逐項評估,按照奪牌前景來分配這些資金,這和中國的“奧運爭光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英國在本屆奧運會躍居金牌榜第四位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中國奧運金牌數不斷刷新紀錄時,也得正視中國體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中國人均占有體育場地低,學生體質狀況呈逐年下降趨勢,很多競賽項目的后備力量不足。
美國體操女隊華裔主教練喬良在談到中、美兩種體制的區別時說,美國從事體操運動的人有大量業余娛樂性人口,而中國則大部分都是專業和高水平運動員。他用最直觀的語言深刻表述了中國的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脫節的問題。
專家指出,中國體育人才庫存在結構性缺陷。最顯著的表現是其人才梯隊不是金字塔形的,而是直上直下的。比如,中國橫掃天下的跳水、體操、舉重等,在中國并沒有雄厚的群眾基礎,主要依賴專業培養體系,其后備人才之少與競技水平之高不成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