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社會,追求“官民相得”的政治目標是儒家政治倫理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幾千年來維系傳統社會穩定發展的思想基礎。
“官民相得”的基礎:“道”、“德”
“道”、“德”是傳統中國思想家提出的為政理國的基本操守。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說的就是普天下的人們都共同遵守“大道”,天下就成為天下人共治的天下。這種“大道”可以使全社會的人彼此理解,共處于一種穩定狀態。其后,又有了“王道”的理念,這是針對某些時期“霸道”甚囂塵上而為“道”尋找的“正徑”,即只有“王道”才能走向治世,倘若“上不以其道,民之從之也難。是以民可敬道也,而不可御也。可御也,而不可牽也。”對待民眾,當政者必須做到“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政者必須不懈努力,為他們謀求福祉,那么民眾就會接受政府統治,乃至輔助其達到治世。講“道”行“德”的統治者本身就會對老百姓產生感召力,即“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于從政何有?”從政者以“道”、“德”做表率,能讓老百姓“見賢思齊”,即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清代人陳宏謀說:“地方官勤政秉公,體民心以己心,籌民事如家事,官有平政理訟之實功,民自收移風易俗之實效。教養出其中,化導亦出其中。”(《培遠堂手札節要》卷下)為政者要從體察民情開始進入“親民”的境界,愛惜民力,誠信待民的親民之道是治理民眾的根本方法。對此,汪輝祖說:“長民者,不患民之不尊,而患民之不親。尊由畏法,親則感恩,欲民之服教,非親不可。親民之道,全在體恤民隱,惜民之力,節民之財,遇民以誠,示民以信……斯有官民一體之象也。民有求于官,官無不應;官有勞于民,民無不承。不然,事急而使之,必有不應者,往往壤地相聯,同一公事,而彼能立濟,此卒無成,曰‘民實無良’,豈民之無良哉?親與不親之分殊也。官事緩急何常?故治以親民為要。”(《學治臆說》卷上)作為清代有名的幕客,汪輝祖的上述言論是其深刻反思輔治經歷而發出的肺腑之言、深邃之識。
![]() |
責任編輯: |
- 2008-08-07中共中央政治局九常委關心奧運最具個性的一句話
- 2008-09-09薌城區地稅局“著力四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 2008-09-18某些國產電視連續劇瘋狂克隆美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