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軍事博物館展廳入口處的電子計數器不停跳動……
雖然時至中午,但烈日下的軍事博物館前,趕來參觀的人流依然絡繹不絕。此刻,計數器提示,當日的參觀者已經達2350多人。“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抗震救災主題展覽正在這里展出。
展廳入口邊的大屏幕錄像回放,把觀眾又重新拉回到那場8.0級大地震的慘烈之中——山體垮塌,讓原本的青山綠水變得一片荒涼;無數的高樓、村莊全被夷為廢墟,碎石紛飛、無處躲避……
中國人民大學的陸美霖是北京奧運會的志愿者代表,她的家就在重災區北川縣。為了參加奧運會的服務工作,她到現在還沒有回過家。“我是含著眼淚看完展覽的。雖然心里很痛,但我能感受到我不是一個人,而是有很多人在關心、幫助我們。我一定要盡我的能力,為這個社會多做貢獻,回報那么多幫助過我們的人。”
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段段深情的解說,仿佛把大家又帶回到在災區奮戰的日日夜夜——
濟南軍區某部8連官兵在部隊出發前簽立下“生死狀”,王軍亮、申建華、劉義……簽名、手印歷歷在目。
救災的戰士們煮飯用的鋼盔、燒水用的干糧桶和用來喝水的竹筒已是斑駁不堪。
矗立在展廳的“中共都江堰市向峨鄉愛蓮社區支部委員會”牌匾,讓人浮想起震后的廢墟旁臨時黨支部的忙碌情形。
……
聽說軍博要舉行抗震救災展覽,四川省彭州市磁峰鎮蓮水村十組村民吳興林,特意來到北京,向展覽贈送錦旗。他說,這面錦旗反映了來自“5·12”汶川大地震重災區百姓的心聲!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災區百姓一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生命》《脊梁》《最后一堂課》《新聞戰士》……一排大幅油畫之前,聚集了眾多的參觀者。
來自新加坡的游客林克福不久前回北京探親,他是從報紙中得知北京將舉辦抗震救災大型展覽的。觀展現場,又將這位66歲老人的思緒拉回了幾個月前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救災。“當時,新加坡的報紙、電臺每天都在報道大量的救災情況,無論是不是華人,大家都在關心這場災難的營救。這些報道在感動我們的同時,也讓我們積極投入捐贈和救助之中。”
“一個民族的精神,經歷過一次重大災難,就像沉過水的木、淬過火的鋼,必然會在品質上得到重大提升。”展廳出口處設有抗震救災展覽觀眾簽名處,一卷長達72米、寬1米的紅布讓觀眾簽名。工作人員根據觀眾簽名情況隨時翻卷、調整、更換布面。從20日開展以來,展覽已接待觀眾1.3萬余人,觀眾留言達665條。
“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展覽是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舉辦的。展覽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集中展示了大量反映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斗爭場面的新聞圖片,展示了大量來自抗震救災一線、具有感人故事的鮮活實物,以及大量體現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藝術作品。(記者 譚浩)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