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與“山寨”的根本分別
“先是以非常規手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邊緣,然后逐漸坐大,最終向正統勢力發起挑戰,甚至取而代之?!边@是著名的百度搜索引擎對“山寨”行為所進行的文化和社會意義上的界定。而“山寨”行為,尤其是“山寨思維”驅使下的文化行為,真的像說得那么簡單和具備技術上的可操控性嗎?不,這只是單純的時尚享受者和懶漢們的理想與意淫罷了。技術浮表的差距當然可以通過模仿來縮短,但核心的、本質的,需要付出血汗的原創部分呢?曾經看到有人把寧浩《瘋狂的石頭》簡單理解作蓋·里奇《兩桿大煙槍》的內地版本。兩部電影盤根錯節式的情節編織方式,或許有著一定程度的承繼關系,但角色在各自生存環境下的體驗與焦灼,卻是不可復制與互換的。而這,才是《瘋狂的石頭》成功的真正原因。也恰恰是文藝上“借鑒”與“山寨”行為的根本分別。
《萬歷十五年》從1980年代早期就在中華書局出版,到1990年代中期,媒體和讀書界似乎還沒有什么特別的青睞。再往后,因為移到了“三聯”重版,才算漸漸升溫。步入2000年以后,取材自宋、明、清各朝的山寨版“××年”也開始多起來,無一例外都是克隆《萬》書的結構與口吻,黃仁宇作品中的實證神髓,仿書們卻統統沒有學到。其實,以治學精神和文采雙重標準來解析,《萬歷十五年》不過是西式學術著作外衣下司馬遷《史記》精神的重現而已。而單以治學方法和態度論,當代內地歷史學術作品中比較靠近《萬歷十五年》的,恐怕倒是治清史的茅海建的兩部著作:《天朝的崩潰》和《戊戌變法史事考》,而后兩部作品,恰恰在結構與口吻上與《萬》書截然不同。
“山寨文化”侵蝕創造力和廉恥心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句話,齊白石和梅蘭芳都曾用來警示過弟子?,F在拿這句話來警醒這些年被形形色色“山寨”思維誘惑和戕害的文化界,或許同樣合適。當流行歌被一波一波類似“R&B”、嘻哈的“潮流元素”所困擾;當影視在缺乏分級和明確限制條款的前提下,盲人騎瞎馬地摸索著建設“類型片(?。钡某晒涷灒划斣姼枳髡邆円廊惠氜D于“國刊體”和“百年新詩”的泥潭(早在十年前的“盤峰詩會”上,我就親耳聽過一個當時聲名顯赫的先鋒詩評論家說過一句“名言”——“原創性不重要”);當小說紛紛“下?!弊兩頌殡娨晞∵B續劇的“文學”版本,文學獎堂而皇之地成為市井左鄰右舍式的生日蛋糕瓜分;當各地形形色色的“798”充斥了藝術民工們的發財夢和一知半解的邯鄲學步……警惕一個早已在國人意識存在的“山寨”式思維,不要真的發展成一種“文化”,這應該是內地文化界所有有識者刻不容緩的使命。
畢竟,那種有心的、帶著一絲危機感的模仿,與安之若素的“拿來”終歸是不一樣的。前者的本質,接近于明治維新中的日本精英;后者的心態,更靠近甲午戰爭前的慈禧和李中堂。而把無視知識產權、泯滅原創激情的行為升格為“文化”的鼓噪,則分明像極了八國聯軍入京前剛毅大學士誤國的蒙昧——這一次誤的,是國民在創造性和分辨力上的廉恥!可憐的山寨歡呼者,可憐的、被奴役而不自知的嘍啰們,不要當中華文明發展道路上的罪人。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
- 2008-12-04“山寨風”的親民路徑
- 2008-11-10南京出現山寨一條街 網友疑為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