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緊挨商業街、人造沙灘等地,走路也就5分鐘。當時我們返遷回來的時候還怕這里會很冷清,沒想到常年開展的文體活動這么熱鬧。”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塔埔社區干部林美芬說起住在觀音山的感覺,很是驕傲。
觀音山是位于廈門島最東部,距離金門縣最近的小漁村,常住人口2300多人。早期這里的人們駕小船討小海,生活過得平淡無奇。林美芬住在觀音山已經有十年了,2003年環島路二期工程延伸到這里,村里的土地被征用建設觀音山國際商務營運中心,林美芬和村民被拆遷安置到其他地方。直到2007年底,村里720多戶村民返遷回來,80%的村民歡歡喜喜住上了新房。
“征地拆遷,集中安置,我們從農民變成了城市居民,以前的小村莊被幢幢高樓所代替,這里的一切全都變了。”林美芬說。
在當地居民眼中,除了高樓大廈不斷建起,變化更大的是當地的海洋生態。2006年,廈門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在觀音山至五緣灣沿岸興建了長2.1公里,面積達40萬平方米的人工濱海沙灘帶,沙灘上的沙子都是專門從東山島上運來的優質細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黃金沙灘。同時,廈門還加強了海濱既有砂源的保護。觀音山人造沙灘工程不僅成了當地居民休閑的好去處,同時也成了舉辦文化活動的良好場所。現在,沙灘上經常舉辦各類文化節,可謂是周周有項目,天天有活動,海峽兩岸閩南婚慶旅游文化節、廈門國際風箏節、全國沙灘排球錦標賽等一系列文化體育活動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帶旺了當地的人氣,使觀音山成為歡樂的海洋。
居住條件改善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原來,返遷的社區居民心里還擔心這里會冷清,畢竟離市區比較遠。可是沒想到,觀音山的文體活動十分豐富,我們社區居民也跟著沾了光。”林美芬在社區里負責文體工作,她說,社區里搭有戲臺、臺球桌、乒乓球桌等文體設施,社區里七、八個會唱歌仔戲的老人,還給配備了樂器。老人興之所至可以隨時開唱;社區還組織了腰鼓、西鼓等文藝隊伍,參加的社區居民有200多人。“每逢民俗節日,社區里的熱鬧勁一點也不比市區差。我們社區的隊伍還去參加演出呢。”林美芬說。
“觀音山肯定會凝聚越來越旺的人氣,豐富的文化活動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樂,我們也相信這里的未來會更加美滿愜意!”林美芬充滿信心地說。 (記者 吳在平 )
新聞延伸>>>
從2006年開始,廈門市委、市政府決定,把水產養殖全面從環東海域退出,還給廈門市民一個干凈的海灣。他們實施了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包括東海域、西海域清淤整治工程和高集海堤、集杏海堤開口改造工程以及大嶝、小嶝造地工程。項目總投資大約20億元,大約在2013年完工。
此外,廈門還配套建造環島路沙灘體育公園;建設觀音山人造沙灘工程,面積相當于50個標準足球場;實施環島路香山—廈大沿線沙灘清理與保護;整治廈門海域海漂垃圾,加大濱海陸域垃圾的集中收集、轉運和處置力度,落實岸線管理責任區制度,擴大海域保潔范圍至60-80公里;在環東海域濕地種植紅樹林等等。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
- 2008-12-22武夷山榮獲"中國最佳綠色生態景區"稱號
- 2008-12-12屏南: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基地
- 2009-01-04我省加快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
- 2009-01-14綠色生態是海西最美的名片
- 2008-12-17邵武市規劃高峰生態休閑旅游區
- 2008-12-11廈門:湖里街道欲打造福建省生態第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