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指出:“為了爭取在本世紀末把我國人口控制在12億以內,國務院已經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自此,各級政府在計生工作中厲行“一胎化”。
“那時候的主導思想就是一胎化,我們的弦繃得很緊。”時任翼城縣某鄉鎮一把手的馮才山回憶道:“干部家屬要帶頭做絕育手術,也有覺悟不高不愿意做的,分管計劃生育的副縣長就親自去看望,那時候是理解的要爭取,不理解的也要爭取。”為此,馮才山他們沒有少得罪人,“我們都把這當作一項光榮的政治任務去完成。”
“催糧催款,刮宮引產,別的什么都不管。”馮才山苦笑著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回憶當年鄉鎮基層干部的工作。
為了計劃生育這個“天大的難事”,各級政府不惜動用各種力量,“只要超生就罰款,強制命令,罰多罰少都沒準兒,家里有什么就抬什么,如果和工作人員發生沖突,公安局就抓人。”時任翼城縣計生辦主任的安斗生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當年的工作“盛況”:“縣里、區里干部都下去,大家非常重視。”
這期間,1980年10月,常茂忠的大女兒出生,取名“常偉”,常茂忠想著,要再生一個兒子,多一個男勞動力幫忙干重活。因為窮,常茂忠夫婦借住在別人的一間半土房子里,他和妻子鉚足了勁兒養家糊口并夢想著蓋房子生兒子。那時,他們還無法想象,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將怎么熬過貧窮,怎么養老——兒女雙全是人們普遍的生育愿望。
顯然,常茂忠他們不可能接受“一胎化”生育政策,“基本都生二胎,還有一部分是多胎,要占到百分之二三十,翼城的這種情況在當時算是比較好的了。”安斗生說。
資料顯示,1981~1982年全國總和生育率回升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間隔縮短為2.2年,出生率回升為20.91‰和22.61‰, 其中農村總和生育率回升到2.93和3.20。
所謂總和生育率,是平均每對夫婦終生生育的孩子數量,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某一時期生育水平高低。一般認為,每對夫婦平均生育2.1個孩子時,該國的人口總量相對穩定,人口學上稱之為達到“世代更替水平”。
上述數據顯示,20世紀80年代初,在各級計生系統嚴密控制下,中國的人口增速依然很快。這也意味著,那時大多數的農民家庭都因為生育了二胎而受罰,沒能真正嘗到農村經濟復蘇的甜頭。
中央也曾試圖化解“一胎化”在農村帶來的突出矛盾。1981年9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第122次會議認為,農村實行各種形式的聯產計酬生產責任制后,我國的計劃生育工作面臨著一些新的情況,要放寬農村計劃生育政策,有兩個方案可供選擇:第一,提倡每對夫婦只生一胎,允許生兩胎,杜絕三胎;第二,一般提倡每對夫婦只生一胎,有實際困難的,可以批準生兩胎。
梁中堂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由于計劃生育部門和大多數省市黨委、政府的反對和堅持,中央放棄了“提倡每對夫婦只生一胎,允許生兩胎,杜絕三胎”的方案。1982年中央11號文件規定,“國家干部和職工、城鎮居民,除特殊情況經過批準者外,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農村普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某些群眾確有實際困難要求生二胎的,經過審批可以有計劃地安排。不論哪一種情況都不能生三胎。對于少數民族,也要提倡計劃生育,在要求上,可適當放寬。”
許多地方在此后很長時期內,拒絕第一胎生育女孩的農民再生育第二胎,把生育二胎的數量限制在一個很小的比例上。(楊正蓮)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