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教育的歷史,自工業革命以后,大學一直在自身邏輯和社會邏輯的博弈中前行,受內在發展與外在驅動的雙重作用,穿梭于“學生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的矛盾之間。當今大學不能成為象牙塔,但是否就可以成為社會的服務站?大學專業教育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之上的,社會需求推動著大學的進步。工業社會強調專門技術人才在解決社會問題中的作用,在這個以職能和能力組織起來的高度有機化的社會里,相應的大學教育除了按照社會分工的要求建立工業化的培養模式以外,實際上沒有其他選擇。另一方面,教育的發展及人類進步的歷史表明,大學應是人類社會精神文化的中心,引領大眾在文明與野蠻、高尚與媚俗、進步與倒退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然而,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知識的傳播和人才的培養,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合理存在并綿延千載的基礎。因此,不論大學的職能如何發展,“育人”總是大學教育的根本。
面對科學知識的迅速發展以及經濟的全球化背景,當今大學如何“育人”?西方著名哲學家尼采曾將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生存的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識,獲取塵世幸福,贏得生存競爭。另一種是文化的教育,其目的不是個體生存需要和塵世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義。尼采的這一觀點雖未道盡教育的全部內涵,推崇的是精英化、貴族化的教育思想,但這種文化教育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對今天的現代大學教育不乏啟示意義。20世紀是現代科學飛速發展的世紀,同時也是教育需要反思的世紀,教育的最高境界應當是追求人文精神,實現生命的意義,“文明以止、化成天下”,文化素質教育是大學教育永恒的使命。
文化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精神成果的積淀,其整體性決定了教育的整體性。因此,對文化素質教育的認識要從文化、文化教育的整體來認識。知識傳授是當今大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片面突出知識教育而忽視思維、方法、原則的教育,忽視受教育者精神境界的提升,這是十分片面的。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如科學教育的迅速發展導致對人文教育的擠壓,實用主義、科學主義對教育的影響,等等。從歷史上看,教育的發展有三個階段:人文——科學——科學與人文融合。走過科學教育主導大學教育的20世紀,在21世紀大學教育理應走向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所以當今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在于重建教育的整體性,它以知識為載體,借助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通過實踐與體驗促進知識的內化,從而激活思維、形成方法和提升價值,進而促進當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針對現代大學人文教育的薄弱,我國高校從1995年起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從“三注重”、“三提高”到“三結合”,文化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多年來的研究與實踐表明: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大學教育的本土化創新,是我國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文化素質教育思想必須落實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教育、教學的諸環節中;課堂教學、大學文化育人和社會實踐是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三種基本途徑。如何繼續深入、全面地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大學教育的本土化創新,切合了國外通識教育中自由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本質上是一種自由、自覺、批判的精神,它以包容性、開放性、批判性、創新性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社會責任,守護人類優秀的文化傳統與精神資源。因此,推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深化文化素質教育的關鍵。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離開始于斯諾的“兩種文化”的分離,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是在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建立的,走過了“中體西用”及前蘇聯專才模式的路徑。在當今大學如何推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關鍵是教育理念、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操作性的、顯性的途徑是推進大學課程的改革,即基于整體知識觀和聯結課程論的思想,打破傳統學科中心課程模式,選擇跨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問題中心、方法中心和意義中心的非學科中心模式,建立促進知識的聯結、貫通和意義的生成,使學生增加智慧和獲得方法、提升知識價值的課程。
另一方面,素質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內化。關于如何內化,劉獻君教授提出:人的內化過程是認識、感受、體驗的過程,是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文化體驗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文化是大學的本質屬性,是大學人特有活動的存在方式。在當代中國,大學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的形成的歷史積淀、創新品質和價值取向。文化的本質是人的實踐活動化育而成的精神成果,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對文化價值的理解與體驗,大學文化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依托。 (龍躍君 作者系湖南大學教育科學院研究員)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
- 2009-02-16中國文化影響力指數全球排第七 軟實力有待提高
- 2009-02-15我國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有望近期出臺
- 2009-02-10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開幕
- 2009-02-10中國記憶的文化盛典——專訪文化部部長蔡武
- 2009-02-08劉云山: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
- 2009-02-14情人節,多些文化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