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水底幾個小洞穴竟然橫豎支撐著幾棵人腰粗的樹干。它們為何出現在水下洞底?董國亮推測說,由于這個采石場總體面積相當于幾個足球場大,為了保持內部結構的穩定,古人很可能從洞外搬來了這些大樹做洞穴內部的支撐。“潛到洞底往上看,整個洞穴足足有10多層樓高。有趣的是不同高度的石壁上還插著一些粗壯的木棍,應該是古代工匠搭架子登高所用的架竿,因為他們必須爬到不同的高度開采石料,而不能只停在洞底。”
古代銅制燈臺、上百塊人工采集的石板、成年男子腰粗的大樹干……這些場景一一記錄在董國亮在水下現場拍攝的錄像資料中。伴隨著他拍攝的水底鏡頭,記者也仿佛闖入一個被凝固的時刻,那一刻古代工匠們正揮動斧頭、采石搬料。

一摞摞被開采好的石板,在洞穴廢棄前沒有來得及搬走
價值:堪比意大利古城遺址?
“采石場至少從宋代起就源源不斷向佛山、順德等地提供石材,證明佛山不僅是陶瓷之都,自北宋時期起很可能也是建材之都。”
發現西樵山石燕巖水下古代采石場后,董國亮邀請省考古所專家到現場鑒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帶隊前往,初步認可了石燕巖水下生產遺址的價值。
為了進一步鑒定,考古專家張松親自潛入了深深的水下洞穴,一個小時的水下探險后,他浮上水面后的第一句話就是:“太牛了!”張松認為,這至少是目前國內迄今發現的最大、最完整、最雄宏的水下古代生產遺跡。從規模上講,西樵山石燕巖水下采石場有數十萬平方米的古代遺址現場,遠遠超過意大利中世紀時期被當作“采石場”的加城遺址。
魏峻認為,這個遺址的最大價值在于,整體結構保存非常完整,由于被水浸泡的緣故,凝固了一個活生生的古代采石場生產現場。
石燕巖水下古代采石場到底始于何時?張松翻出了《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省分集》查閱,原來西樵山石燕巖已經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書上有這樣的記載:石燕巖采石遺址,宋—清,明后發展洞穴開采,以斜井掘進后采石,現洞口人工采石痕跡明顯。張松說:“考古專家們根據石燕巖裸露在地面上的一小部分,將其定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卻從未有人發現這個洞穴的水中竟然完整地封存了數十萬平方米的古代采石場遺址。”
張松認為,這一采石遺址一旦進行全面考古發掘,完全具備申報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資格。
“古時候在佛山等地,大戶人家都用石板做宅門,石門是財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佛山等地古代民居庭院、祠堂、廟宇里主要使用一種‘鴨屎石’的建材,很可能就產自這里。”張松認為,西樵山的石燕巖水下采石場至少從宋代起就源源不斷地向佛山、順德等地提供石材,曾經為當地經濟起到巨大作用。“這個遺址的發現很可能證明,佛山不僅是陶瓷之都,自北宋時期起,它很可能也是一個建材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