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將至,上海市民以鮮花寄托思念。
沈井韋攝(人民圖片)
【編者的話】隨著清明節成為國家法定假日,近年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期望也在升溫。與此同時,我們對這樣的新聞都不陌生:由于祭掃時焚燒紙錢、燃放鞭炮,一些地方頻發火災事故;出于種種原因,一些人大修豪華陵墓、大搞低俗祭祀,造成視覺、聽覺污染……一個迫切的問題擺在面前:在現代社會的自然、環境、人文條件下,我們該過一個怎樣的清明節?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過好傳統節日,一方面要萬變不離其宗,讓其真正承載傳統文化的深刻涵義;另一方面要讓傳統對接現實,將傳統節日彰顯的價值觀融進現代人的生活取向。就清明節而言,只要緬懷之情不變,網絡、音樂、植樹等祭掃新方式,一樣表達哀思,一樣激勵后人。
令人欣喜的是,這樣的變化正在發生。
天 津
海葬成為新選擇
本報天津3月31日電 (記者朱虹)日前,天津2009年春季骨灰撒海活動在塘沽區救助碼頭舉行。這是天津市今年首次骨灰撒海,共有80多具骨灰撒向大海,近300名家屬參加。近年來,天津市每年舉行十幾次海葬儀式,參與人數逐年上升。
天津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海葬是一種文明的骨灰處理形式,不僅環保、節約空間,而且祭掃方便,相比墓葬最少萬余元的收費,花費也非常低廉。
據介紹,海葬已被越來越多的天津市民認可。自1990年至今,天津市已舉行骨灰撒海活動115次,共播撒骨灰6700多具,參加家屬13300余人次。
上 海
“新三寶”替代舊習俗
本報上海3月31日電 (記者王有佳)清明節臨近,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去墓地祭掃先人。與往年不同的是,鮮花、黃絲帶、親情卡已經逐步替代了往年的錫箔、紙錢、香燭、供品和鞭炮,成了祭掃的“新三寶”。
記者在濱海古園看到,放置在門口的“心靈述說·時空郵局”吸引了不少掃墓者。他們在親情卡片上寫上對親人的思念,然后投入郵箱,由“郵遞員”負責傳遞。“時空郵局”開啟首日,就收集到1200多張親情卡片。
“清明節,我們向所有客戶贈送表達思念的黃絲帶。”上海福壽園有關負責人說,“公墓里供品太多,不但不環保,而且浪費嚴重,我們鼓勵大家在祭掃時‘輕裝上陣’。”掛在園中的千萬條黃絲帶,已經成為上海清明期間的特有風景。此外,在很多公墓、陵園,幾乎每一個墓前都擺放了鮮花。
云 南
樹葬理念漸流行
本報昆明3月31日電 (記者胡洪江)日前,“云南省2009年清明節樹葬林植樹活動”在昆明市東郊龍寶山公墓華夏墓園舉行,150余株高兩米以上的香樟樹被種植在一片向陽的山坡上。據了解,目前昆明已有13家公墓開展了樹葬。
據介紹,樹葬是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把骨灰撒在土壤里,再種上樹作為紀念。作為一種現代綠色殯葬方式,樹葬沒有墓穴,沒有骨灰壇,不留墳頭,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既經濟,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銀 川
4萬枝鮮花免費送
本報銀川3月31日電 (記者周志忠)松鶴陵園、萬福陵園、福壽園等8家公墓備下4萬枝鮮花,贈送給前往陵園祭奠的市民;墓區“清
明新風”簽名點將免費發放1萬個祈福卡;市民還可在不久前開通的“寧夏殯葬網”上點蠟、上香、敬酒、獻花,網上祭祀親友……清明將至,文明祭祀在銀川日益受到市民青睞。
銀川市民政局局長王維國介紹說,經過多年倡導,文明祭祀之風在銀川漸成主流。如今,在銀川街頭拋紙錢、燒冥錢的現象已近絕跡。
責編: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