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田子坊創意產業園區在霞光的映襯下,靜謐又不失活力,仿若涌動著蓬勃生機的我國文化產業的一個縮影。
林青攝(人民圖片)
制造一個“芭比娃娃”,只分得2%的利潤;由外國演藝公司聯系的中國節目出國演出,只拿到相當于票房幾十分之一的演出費……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好為國外做代工、做貼牌,或者出口一些“零件”、“素材”,導致產品附加值低,企業收益率低。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中也存在著與傳統制造業類似的“紐扣現象”——做貼牌加工,出口紐扣之類的小零件,高附加值則被國外企業掙去。專家提醒說,文化產業同樣需要盡快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改變中國文化企業目前存在的“小散亂”問題,加快資源整合。令人欣慰的是,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一種新趨勢在我國文化產業中越來越凸顯:通過跨地域、跨行業的并購整合,聯手革新技術、拓展市場,做大做強。
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很多中國觀眾可能想不到,《人猿泰山》、《玩具總動員》、《鐘樓怪人》這些大家熟悉的好萊塢動漫影片,都曾在深圳等地加工完成后期制作。專家介紹說, 靠拿訂單做加工一度成為國內大多數動漫制作公司的主要業務。不止動漫,在其他領域,多數中國文化企業都有過貼牌經歷,或者仍在做貼牌。
文化部門的資料顯示,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文化市場的需求減少,文化外貿受到制約,出口開始萎縮。“貼牌企業利潤率低,經營上稍微出現一點點危機,就意味著關門停業。這次金融危機中,以貼牌為主的文化企業都受到了沖擊。”業內專家指出。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文化產業藍皮書》透露,2008年出版的聯合國貿發會議《2008世界經濟創意報告》提供的數字顯示,在全球文化貿易格局中,中國已經成長為國家文化產品最大的出口國。2005年,中國的文化產品出口量占全球市場總額的19%,這說明我們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文化產品加工能力。但如果聯系到我國版權貿易目前5∶1的赤字狀況,我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地位現狀是:復制能力強大,但原創能力低下。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表示,“應該說,貼牌是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產業轉移的過程,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也難以避免。中國現在要思考的是,如何通過貼牌、代工,實現產業升級。當然這不會是一蹴而就的。”
【從業者說】北京夢幻動畫科技有限公司孟磊:應該承認,在貼牌生產中,中國動漫企業制作技術逐漸發展成熟,也從中學到了生產和商業的理念和經驗。但創意產業畢竟不是單純的制作業,不能永遠從事“來料加工”,張口等人喂食。所以,近年來,我們調整了公司發展方向,把更大精力投入到打造品牌,努力實現從貼牌到原創的產業升級。
捧出有自主品牌的“滿漢全席”
今年初,由中演公司與山東雜技團合作的綜藝舞臺劇目《中國風》,在北美近70個城市巡回演出。這臺“中國制造”的劇目,不但沒有“散裝銷售”,反而吸納了美國愛樂樂團雙簧管首席演奏家等國際文化元素,既贏得了北美市場的口碑,也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收入。
而上海國際文化集團的功夫舞臺劇《少林武魂》在美國百老匯連演24場,場均上座率接近九成。此外,集團推出的《天鵝湖》從3年前赴莫斯科展開首演至今,國外演出的總收入已達4300萬元。
這與前些年“一塊金子只賣出了銅價錢”的故事大相徑庭。兩年前,國內某雜技團與加拿大太陽馬戲合作出國演出。在外方的安排下,國內雜技團每年演出300多場,每場票房十幾萬美元,但只拿到60多萬美元的演出費。
對此,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鋒表示:“市場宣傳、推廣需要大量的投入,像太陽馬戲這樣著名的國際演藝機構,依靠它享譽全球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拿到了這塊‘金字塔尖’的高附加值。如果我們只有節目,沒有品牌,到頭來只能賺到辛苦費。”在他看來,這種狀況正在逐步改變,我國一些文化產品已經開始品嘗到這方面的甜頭。比如網絡游戲行業,去年出口就達10億元人民幣。除了訂制產品外,還通過版權交易獲得了很大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