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4月23日訊(通訊員 吳彩云)因為林改,洪田全國揚名;因為紫云山,洪田有了森林公園。
洪田人把聰明和勤勞都用在了“生態文明”上,其遠見卓識不僅綠了山、富了人,還將惠及子孫后代:“存一方綠地,與子孫耕耘”。
洪田鎮總面積33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3.6%,木材蓄積量160萬立方米,竹林面積14萬畝,這是洪田“生態文明”的“硬件”和“家業”。
早在11年前,鎮政府所在地的洪田村,在全國率先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勇氣、創新帶來的成果使名不見經傳的小村經有關媒體推介一夜成名:2007年洪田村被譽為“中國林改第一村”;2008年5月,洪田村林權改革紀念館被國家林業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合授予“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成為洪田鎮乃至全市的一個“景點”。到洪田的人,不參觀林展館,似乎就有了缺憾。
“景點”榜樣的力量是無聲的號角,由點到面,洪田同時鋪開了全鎮“生太文明”的綠色“風景線”。文明帶動鎮容鎮貌日益優美,科教文衛事業持續繁榮,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社會治安進一步穩定,社會道德風氣不斷改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近年,洪田鎮先后獲得省級園林式鄉鎮、永安市林業工作十佳先進單位等稱號。鎮內風景如畫的自然景觀——紫云山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
而打造“生態文明”之切點的林改,成為洪田鎮的一張燙金招牌,洪田人民依托“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名人效應”,高舉“生態立鎮”大旗,發展生態旅游,推進林改深化,傾力打造生態優美的文明小城鎮。
推種珍稀樹種。在林改陳列館周邊、集鎮文體公園等處以及農戶房前屋后推廣種植羅漢松、香樟、桂花等珍貴珍稀樹種,2008年種植珍貴珍稀樹種3.3萬棵,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使種樹農民增收,從“生態文明”中受益心喜歡。
創辦森林人家?!翱可匠陨健?,利用紫云山省級森林公園豐富的森林景觀資源,引導附近的村民辦“森林人家”,清潔家園,美化村容,廣而告知,吸引游客游山玩水就近“住農家屋,吃農家飯,享農家樂”,逐步擴大形成“生態旅游”規模。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