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從左至右依次為:劉心武、畢淑敏、史鐵生、周國平。
宋 嵩制圖
7月10日,學者、作家周國平與作家史鐵生發表聲明,稱《知音》雜志2009年最新一期刊登的題為《周國平重返幸福:命運把最適合的女子給了我》和《史鐵生與生命奔跑,每次心跳都是一座路標》的文章,文字肉麻,內容多處失實。兩位作家要求《知音》在下一期公開道歉,不然將提出法律訴訟。
無獨有偶,作家畢淑敏日前也將《知音》雜志社告上法庭,稱2009年4月號刊登的一篇署名為“畢淑敏”的《畢淑敏母子環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遠的人生》的文章,不僅系偽造,而且嚴重侵犯了她的隱私。同病相憐的還有作家劉心武,他不僅被冒名出書,還因為這本“偽書”,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居然成了被告,不久前他正式起訴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文化名人頻陷知識產權官司,讓出版界“掛羊頭賣狗肉”的侵權現象再次凸現。
“編輯看她沒再回復,就認為她同意,發了出來”
未授權遭冒名,雙方各執一端
“曾有《知音》編輯與我聯系,希望就我現在的婚姻狀況進行采訪并撰文,被我明確拒絕。除此之外,我也沒有授權任何人做這件事。”周國平表示。
畢淑敏很憤怒,“太可氣了!”據她講述,《知音》雜志社一位記者想寫一篇關于她的專訪,并把事先寫好的稿子發了過來,“我一看,這肯定不行。一來我不想接受他們的采訪;二來都沒有采訪,稿子怎么就寫好了呢?”隨后對方就發來郵件,“如果簽字同意,就付我2000塊錢‘酬勞’。這完全是一種變相收買,被我嚴詞拒絕了。后來又來一封郵件,說要給我4000塊,我還是拒絕了。現在看來,他們是鐵了心要發。”
記者撥通了《知音》雜志社的電話。該社法務部主任喻修順說:“周國平的事,我還不太清楚,了解一下再說。”至于畢淑敏一事,他解釋說,“稿子是湖北省里另一本刊物的編輯寫的,我們的編輯事先跟畢淑敏通了氣,她看后也同意了。編輯根據她的意見修改后,以郵件發給她。因為出版時間比較緊張,編輯看她沒再回復,就認為她同意,發了出來。”
相對于周國平、畢淑敏等人的主動維權,劉心武更加“冤枉”:“當我見到一大箱未跟我簽約卻本本封面上印著我肖像和我名字,并說是由我主編的樣書,以及65種‘世界文學名著’的書單時,幾乎當場暈厥。” 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語文新課標必讀·世界文學名著·名家導讀版》的主編,恰好其中收錄的一篇譯文《愛的教育》被原譯者認為侵權,因此,劉心武被一并告上了法庭。
“我剛剛經歷喪妻之痛,又遭遇這樁官司,發現自己竟被人欺瞞侵害到如此地步。”據劉心武敘述,中國對外翻譯公司一位負責人跟他解釋:“我從小讀您的書長大的,我敬重您,覺得您高不可攀,夠不上……所以才沒有跟您聯系。”
“文章多處虛構情節和對話,卻說是參照我的新書改寫而成”
內容起爭議,是改寫還是侵權
名人遭遇版權官司,不僅涉及授權問題。周國平認為,《知音》刊登的那篇文章多處胡亂改編和嫁接,虛構情節和對話,而前言卻言之鑿鑿說是參照他的新書《歲月與性情》改寫而成。
畢淑敏更傷心,“那篇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的隱私,不僅披露我兒子的工作單位,還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實,比如說,‘這些年雖然我在寫作取得了許多成就,然而回過頭來一看,兒子還賴在床上,患上了‘獨生子女綜合征’……有哪個母親會這樣去批評兒子呢?我兒子30歲了,那篇文章寫道‘他偎依在我的懷里,說:媽媽,我就是你的小海鷗!’青天白日之下,怎么能如此假冒偽劣呢?”對此,喻修順表示,“文章全部都來自她的幾本書,沒有任何失實的地方。”
在劉心武案件中,問題還比較復雜:“我在這件事情上的無辜,是必須辯白的!我咨詢了接待我的法官,他說我遭遇的情況,還不屬于著作權范疇,起訴還不由知識產權庭接案,應屬于肖像權、姓名權等方面被侵害,需到民事庭立案。”
目前,畢淑敏和劉心武的案件已在審理中。
“即使遇到官司,也往往是掙得多賠得少”
違法成本低,侵權依然猖獗
有關專家表示,針對文化名人遭侵權案件頻發,根本原因還在于不法書商利欲熏心和圖書出版管理存在漏洞。
一名業內人士表示,很多報刊編輯、出版社負責人法律意識淡薄,比如,摘選文章既不征求作者同意,也不支付稿酬,更有過分的竟然說:“你怎么是這樣的一個人呢?我們喜歡你的文章才用的。”其次,著作權人保護意識不強,加上維權成本過高,無形中縱容了侵權行為。由于侵權成本低,一些出版商覺得即使遇到官司,也往往是掙得多賠得少。
畢淑敏說,不少作家碰到這種事都很無奈,覺得打官司太麻煩,而一些出版單位,也習慣了刊登豆腐塊大小的道歉或更正了事。“難道真拿他們沒辦法?”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張勝友表示,提升國民著作權與知識產權意識,應視作整個文化界、知識界的一項系統工程來抓。要普及、教育與懲罰并重,無論是知名作家或業余作者,遭遇侵權時都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
畢淑敏呼吁,“作者必須要站出來,去批駁‘掛羊頭賣狗肉’的壞風氣。”劉心武也表示,“希望有關部門和輿論界,能通過對這件事的追究和分析,把目前出版界只顧賺錢不顧法律和道德底線的一些病癥,好好診治一下。” (記者 呂紹剛)
責編: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