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E時代”的起跑線上
網絡可以成就事業,并不一定會“輸掉人生”
王長東和許玉敏的首次觸網,都在中學時代。那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互聯網剛剛拉開迅猛發展的序幕,騰訊QQ粉墨登場。
王長東至今還深刻記得首次觸網的新鮮與喜悅:“當時很新奇,感覺瀏覽器的那些圖標好復雜。在同學的指揮下手忙腳亂,很好玩。”他與網絡的這次親密接觸是在一個網吧里,4塊錢1小時,電話線撥號上網。
據許玉敏回憶,她剛接觸網絡的那陣子,最流行的就是QQ聊天。高一時,同校一個男生因為上網成癮、成績退步,總成為班會上的反面教材。“我屬于對網絡自控能力比較好的。爸爸很開明,但媽媽卻極力反對上網。”
林寶2002年才開始接觸網絡,那時,他已經工作兩年了。第一次的觸網經歷發生在網吧。“只是無目的地在網站上瞎逛,不停地感慨技術的力量。我居然能了解到這么多的信息。”
呂毅來自農村。他的第一次上網經歷不在網吧,不在家里,而是在大學的圖書館里。那是1998年,網絡在中國剛迅猛發展。即使直到大學才接觸網絡,呂毅也不認為自己輸在起跑線上。他反復強調:“網絡上的信息再多,獲取了,充其量也就是個‘知道分子’,而不是真正的知識。”
王長東的家鄉在山東的一個小縣城,經濟不發達,人們的觀念并不“時髦”,學校管理也嚴格,在校期間基本不準出校門。同學里,也就是他們幾個家住縣城的走讀生,能有機會多上網。如今,他在舊日同學的眼中,也算是小有成就。“現在想想看,早期觸網的經歷,應該是我今天‘干得比較不錯’的一個原因吧。”
王長東上網之初,父母也不贊成。“他們不了解什么是網絡,只覺得應該跟以前的電子游戲廳差不多,所以很反對。”
現如今,父母對兒子的互聯網事業很支持。“他們覺得網絡很神奇。”王長東有些得意,“我在家里裝了寬帶,爸媽晚上經常在QQ上跟我語音聊天,挺開心的,他們說這樣省錢。”
明天:為人父母后
網絡是對一代人的最大饋贈,但也可能讓孩子失去人生的另一面
對于社會上一些將網絡視為“洪水猛獸”的聲音,王長東并不認同:“他們只是看到了我們因網絡失去了什么,卻沒有看到我們通過網絡獲得了什么。”
王長東認為,網絡讓他原本狹窄的社交、知識獲取范圍擴大了許多。“網絡是另外一個社會,它讓我們能夠不出門或者無須親身經歷,就能得到很多知識和經驗。這是網絡對我們這代人最大的饋贈。”
王長東表示,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他不排斥孩子使用網絡。“如果任何其他的樂趣都無法轉移他對網絡的熱愛,那么可以引導他去研究網絡,從而成為一個在網絡方面有一定成就的人。”
林寶是4位采訪對象中接觸網絡最晚的。他說:“一定要讓我的孩子盡早接觸網絡,多學知識,多了解新鮮事物。當然了,我也會對孩子上網進行健康引導。”
許玉敏對網絡的態度相對消極。她覺得網絡讓她變懶了,不再讀書,不再寫信。“我差不多已經有4年沒有給任何人寫過信了。現在覺得,書信其實是比任何形式都好的聊天與溝通方式,一筆一畫,飽含的都是真心實意。看書也是,有時候閑下來想翻一本書都找不到,年紀小的時候卻常常躲在被窩里看書。”
而對于日后孩子上網的教育問題,她說:“這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她的表弟,因為上網成癮,荒廢了學業。
呂毅曾經和懷孕的妻子討論兒童上網的問題。他對網絡持保留態度,覺得網絡的互動性會對兒童造成相當大的誘惑力,是兒童成長的雙刃劍。“網絡只是一項技術,早一點了解,或晚一點接觸,并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孩子也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呂毅表示:“我不會讓孩子那么小上網,孩子應該多和人、和自然接觸。” (陳星星)
責編: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