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有點特別,因為中秋被納入了國定節假日。在交通發達、信息暢通、傳統月餅更新換代到冰淇淋月餅的今天,月圓人圓,似乎已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闔家吃月餅,也不再是中秋的唯一。這個節假日怎么過?有一位河南詩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倡議,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關燈一小時,讓喧囂的城市沉靜下來,“請市長熄滅公共場合的所有燈光,讓甘露般的月光灑在我們的心上,哦,什么都不要說什么都不要去想,月亮看著我們,我們看著月亮……”
這篇博客被河南一位記者看見了,于是這個提議成了一條新聞,這個博客也點擊量飆升。跟帖的網友們或贊成或反對,莫衷一是。在2008這個經歷了雪災、地震的大悲和成功舉辦奧運的大喜的年份里,詩人的一份浪漫倡議,給了人們一份特殊的念想。年年中秋年年過,今年中秋卻不同。本報邀請滬上部分專家來加入這個話題,題里題外的爭鳴令人關注。
情懷可以理解,但操作有障礙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劍雄在接受本報記者 采訪時說,現在若建議整個城市都關燈賞月過中秋,詩人的浪漫情懷是可以理解的,但操作卻有具體障礙。一是無燈之城的安全問題,二是“月有陰晴圓缺”,雨了陰了云遮月亮了怎么辦?這是一件無法統一操作的事情。
其實關于“熄燈賞月”的設想,早在兩年前葛劍雄教授就提出過,只是他的建議有個前提,那就是在保證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在局部地區,選一個特殊的場合,關一下燈,制造一個條件賞賞月”。他說,在撒哈拉沙漠,在拉薩,夜里抬頭看天,滿天繁星,月亮真是亮圓,極漂亮!這樣的場景,讓他想提這個建議,中秋時,局部制造一點形式,做一種紀念。
葛劍雄說,李白舉頭望明月的夜里,沒有如今發達的照亮系統,沒有手機,沒有飛機,故鄉遠在天邊成為未知,月影投地的思念是孤獨而無奈的,見不著的思念才是牽腸掛肚的,稀缺的才寶貴!而今日的中秋已然沒有了這些外部的氛圍,現代的交通信息工具,讓遠在天邊的人們就如近在咫尺,“李白即使到了今天,吟出的詩或許也無法那么刻入人心?!?/font>
葛劍雄認為,現代人過中秋,賞月,更多的是去記取一份文化記憶,記取一份幾千年的文化傳承。現在有關部門定出專門的假期,如果僅僅是休息一天就沒有意義了,應該創造一些新的建議,除了月餅,吃毛豆、芋艿外,讓國人體悟一些文化意義,多一些世俗的歡樂。葛劍雄說,有人問為什么西方的節日長盛不衰,其實西方的節日是有宗教背景的,而我們的中秋、清明、端午、春節等等,都屬于世俗性的節日,這是需要許多人參與的活動,“所謂節日,就是大多數人的快樂,大多數人覺得在這一天有快樂的事情做,才是公眾的節日,否則就是一天休息而已?!?/font>
莫把節日當假日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覺得詩人“熄燈賞月”的倡議,浪漫,也很有意思,他在用這個倡議提醒大家,莫把節日當假日。
錢文忠分析說,中秋納入國定節假日是一件特別值得高興的事。在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到小康的今天,整個社會已經不僅僅關注物質的富裕,更需要精神文化的深度掘進?!皞}稟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人們需要有精神追求,有文化追尋,國學熱、傳統熱,就是在改革開放30年取得大成就的背景下,出現的理所當然的景象?!拔覀€人覺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讓整個中華民族重新樹立起了民族自信。在這個大前提下,將傳統節日固定為國家的節假日,再度喚起了人們對傳統既熟悉又陌生的親切感和興趣點,‘月是故鄉明’,人們需要在對傳統的追尋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意義和存在價值。”但是,節日的特點在于約定俗成,在于代代相傳的積淀,形式本身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所改變,重要的是過得快樂過得有意義。不隨意圖解,不刻意而為,人們按各自的、家庭的方式多姿多彩的過節日,這是對傳統的尊重?!霸趹K痛的大地震之后,在振奮的奧運會之后,今年的中秋,我想會格外寧靜格外祥和,也會格外快樂?!?/font>
對于文化的意見,我個人不贊同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提出
而著名學者葛兆光則說,對詩人倡議的初衷無可厚非,回復傳統的中秋記憶,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但是,源于鄉村氣象田園風光的“舉頭望明月”,在如今的大都市,已經不那么現實。時代不同,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中秋節怎么過,形式并不重要?,F在有些對于文化的意見,用惹人注意、吸引眼球的方式來提出,我個人很不贊成。那樣人為地搞一些標志性的元素,對弘揚傳統文化、喚回歷史記憶,未必有多少實際的意義。中秋之夜,每個人有每個人望明月的方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千里共嬋娟”,這就是過節。(記者 陳曉黎)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