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建立培訓機制。建立科學化的志愿服務培訓機制,應重點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嚴格培訓制度。志愿者正式注冊前必須進行系統培訓,在實施具體服務項目前也必須進行專業培訓。對志愿者的培訓經歷應建立專門的檔案,各類培訓的時間應有明確的要求,培訓情況要作為志愿者考核的重要依據。其次,要完善培訓內容。主要內容應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志愿服務理念的培訓,使志愿者對所從事的事業產生高度的認同;二是志愿者權利義務及紀律方面的培訓,以確保志愿服務的正確發展方向;三是志愿服務基本技能的培訓,要圍繞志愿服務重點領域,設定相關的服務規范和標準,教授有關基礎知識,講解服務的技巧和禮儀,制定緊急情況的處理預案,確保志愿者在服務的過程能夠有章有法,避免技術性失誤的出現。
三要建立志愿服務供需對接機制。可從三個方面入力:第一是建立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系統,及時對相應區域的志愿服務需求進行調查,摸清需求重點和熱點,跟蹤研究需求變化的規律。第二是建立社區志愿服務站,直接面對機構和公眾的需求,及時提供服務。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社區志愿服務站有名無實和時斷時續的問題,要創造條件,在規劃、建設、民政、財政等部門的支持下,把社區志愿服務站的科學規劃和合理設置列入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綜合考慮社區人口、區域面積等因素建立相應數量的服務站,明確專人負責,加強日常管理,納入考核體系,使社區志愿服務站成為促進志愿服務供需對接的主渠道。第三是建立志愿服務信息管理系統。一些城市如嘉興市通過建立志愿服務網絡,設置信息交流平臺,較好地解決了供需對接的問題。建立志愿服務供需信息網絡交互平臺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捷徑。無論是志愿者的招募、注冊、認證、培訓,還是包括供需對接在內的志愿服務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共享,都離不開信息網絡的支撐。
5、拓寬志愿服務領域,努力創建區域特色
(1)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擴大志愿服務領域。
除了鞏固傳統的便民利民、扶貧幫困、就業援助、老年服務、殘疾人服務、青少年服務、外來人口服務、婚姻家庭、人口計生、社會治安、社區矯治、群眾文化、環境衛生、科學普及、大型活動等領域的志愿服務活動以外,還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現實努力拓寬志愿服務領域,尤其要加強應急救援、技術服務、省際區際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的志愿服務,為廣大群眾關愛他人、奉獻社會搭建平臺,為學有專長的特殊和優秀人才發揮才智、回報社會搭建平臺。
(2)立足地方,創建區域特色。
除了全國通行的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外,各地應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創設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務項目。比如福建可以在志愿服務項目設計中突出僑、臺、山、海特色,加強與港、澳、臺尤其是臺灣地區志愿者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吸收上述地區志愿服務活動的成功經驗,打造志愿服務的“城市名片”。(福建社科院課題組 組長:黎昕 副組長:許維勤 成員:林莉 陳宇海、鄢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