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各種利益、各方力量的博弈中,建立起長效有力的管理體制和保護體系?如何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遺址保護的矛盾,營造與遺址保護要求相協調的優美環境,合理展示和利用遺址?
良渚遺址要申遺了。
11月30日,杭州余杭區委書記朱金坤告訴記者:“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總目標,以制訂科學的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為先導,以建設國家遺址公園為抓手,以加快考古發掘和多學科研究為動力,以環境整治為突破口,整體推進,明確重點,分布實施,把良渚遺址保護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以良渚遺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
良渚遺址自從1936年首次發掘以來,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矚目的成果,其中遺址發現的重大考古成果曾5次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7年新發現的良渚古城,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被權威專家譽為“中華第一城”。
專家認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良渚文化更是余杭、杭州、浙江乃至長三角城市群歷史文化的“根脈所在”。杭州市將良渚遺址列為城市“金名片”之一,并將“良渚遺址保護與開發”列入城市建設十大工程。
面對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良渚文化的薪火傳人,杭州余杭區委、區政府以一種全新的視野不斷在大遺址保護的道路上探索和前行,全力化解保護遺址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探索走出了一條科學保護、持續利用、民生和諧的新路子,努力打造中國大遺址保護“良渚模式”。
化解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
良渚遺址分布于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余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面大點多、遺存密集而有規律。
大面積的遺址保護是世界性的難題,對于地處經濟快速發展的余杭,要使這么大型的遺址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不受破壞,更是一項極為困難而艱巨的任務。多年來,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要求,杭州余杭區依法加大對重要遺址的保護力度。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12-01杭州出版《人間天堂 品質杭州》鄉土教材
- 2009-11-27“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論壇在浙江杭州召開
- 2009-10-22杭州德清"道德館":展示身邊"小人物"的道德風采
- 2009-10-16杭州:16歲體育生猝死訓練場
- 2009-09-10杭州街頭美女在斑馬線宣傳禮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