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國網民數量龐大,事件一旦在網上曝光,大量網民通過粘貼、轉載等將事件放大,形成強勁的輿論勢頭,如此,相關部門只有積極處理案件。
不可否認的是,“網絡反腐”的弊端不容小覷。
匿名性固然可以保護檢舉人的權益,但這一特點極有可能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從而造成對他人的惡意誹謗和造謠。
黃瑚認為,即使網民的心態是善意的,可在他們將某些消息漫天散播的時候,無意間傷害了被檢舉人的親人朋友。
此外,很多信息未經證實便在網上泛濫,造成對他人無謂的困擾,會淡薄人們的法律意識。
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反腐力量,人們對它的正確認識及應用需要一個漫長過程,在這期間難免會出現偏差。
社會在進步
“網絡掀起的反腐浪潮,讓人們多了理性思考。”復旦大學副教授、社會問題研究者邵曉瑩認為,有了“網絡反腐”這個新平臺,涉嫌官員的腐敗線索不只是被反映到相關職能部門,而是被披露到網絡上高調示眾,由此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推動職能部門依法對被曝光官員進行查處。“在特定條件下,網絡反腐對查處涉嫌官員實際上起到了推動作用。”
除了提供公開、透明的民主要件,“網絡反腐”另一個變革性意義在于它調動了民眾參與熱情。
邵曉瑩說,過去老百姓習慣于“各掃門前雪”,只要不侵犯自己利益,總覺得對腐敗、社會公平等事務的監督和懲戒不是自己該“管”的事。現在網絡提供了便捷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社會的公共事務管理,每個人都可以在無聲處為反腐敗發聲,這是社會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