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獎”情結并非缺少文化自信
http://www.caoliu14.com?2009-12-31 12:13? ?來源:人民網
我來說兩句
在“中國制造”、“中國力量”不斷獲得世界認可的同時,各種國際榮譽也接踵而至。但據調查,許多“國際獎”摻水現象嚴重,甚至一些“國際評獎機構”已經成為一個獨特行業,為中國人度身訂做,從中漁利。(12月29日《人民日報》)
近年來,耳聞目睹確實見識了不少國人獲得國際大獎。本來以為,在社會越來越開放,綜合國力得到明顯提升的大背景下,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卻不曾想到,其中原來有很多是“水貨大獎”。
對此現象,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感慨地說:什么時候中國人的國際獎情結沒有了,中國才能成為真正的大國。國內學者也認為,這歸根結底是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現。外國學者這么說,我覺得是一種禮貌,因為沒有比這更體面的解釋了。但中國學者也這么說,就有點自欺欺人了。中國人缺乏文化自信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但什么都往文化自信上扯,未免有些立意過高乃至離題太遠。否則難以解釋:國人熱衷追逐“國際大獎”,但國內的一些水貨大獎也照樣四處橫行。
隨手就有這樣的例子:一個是靠一張桌子兩把椅子玩轉13億人的“牙防組”;另一個是南京的“樓歪歪”前不久獲得了“江蘇省優秀住宅大獎”。這得摻多少水,才能有機地將兩者聯系在一起?
一言以蔽之,熱衷于獲得大獎并為之不擇手段,不是走出國門才發生的,而是我們國內固有的一種丑陋,區別不過只是造假手段的不同,并非為了提升文化信心,而是為了追逐利益。因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文化層面,而是制度環境的問題。為什么這種看似愚蠢的行為,卻有如此大的市場?
熱衷于此的不外乎企業和個人,為了商業利益,借助這類國際榮譽提升廣告效應。對此,普通消費者顯然不具備辯識能力,但監管部門卻不能坐視不管,因為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欺詐行為。 (吳龍貴 來源:人民網/《燕趙晚報》)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