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變傳統德育模式,加強學生誠信意識培養。傳統德育過程主要是圍繞未成年人的道德認知展開的,要求未成年人無條件地接納和認同既定的道德價值、道德規范和道德理想。未成年人正處在可塑性大、內心矛盾、對外部世界變化敏感、尋求獨立自主、而辨別力又不強的時期,他們的思想較固執,逆反心理嚴重,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已不適合當代未成年人成長的需要。應當以誠信為重點,通過開展體驗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老師、家長的親身示范,通過社會風氣的轉變、周圍環境的熏陶,使德育過程建立在直接性、動態性、體驗性基礎上,讓未成年人在體驗中學習、思考、領悟,從而形成社會所期待的道德品質。
(三)全社會參與,健全完善“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充分發揮學校的龍頭作用、家庭的基礎作用和社區的“平臺”作用,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不斷健全完善“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一是加強學校誠信教育。堅持“四個結合”原則,即誠信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與學風、班風建設相結合,與考風建設相結合,與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基本內容,強化養成教育,特別是加強“言行一致”和“學會負責”教育,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塑造個人誠信形象。二是加強家庭誠信教育。進一步擴大“家長學校”的辦學規模,引導家長對未成年人進行正確的誠信教育,同時通過講座、報告會、“家長開放日”等形式,增進家長與學校的溝通,鞏固家庭誠信教育效果。三是加強社會誠信教育。進一步凈化社會文化環境,營造未成年人誠信建設的良好氛圍。表彰一批講信用、重信譽的商戶,曝光一批弄虛作假,坑蒙拐騙、假冒偽劣案例,使廣大未成年人受到直觀、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四)加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校外輔導員、“五老”人員和社會志愿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團組織、學校德育處的作用,切實將法制副校長、校外輔導員、社會志愿者、“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人員等納入到未成年人誠信建設的教育、輔導、管理隊伍,形成一支素質高、能力強、專兼結合、覆蓋面廣的未成年人誠信教育工作隊伍,扎實開展未成年人誠信建設,切實加強未成年人的誠信意識。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12-31“可樂型”未成年人讀物持續暢銷引發業界擔憂
- 2009-12-30打造“江蘇模式” 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
- 2009-12-28從實際出發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
- 2009-12-28部分教師提議立法禁止12歲以下未成年人用手機
- 2009-12-25澠池:多措并舉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