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一方面一些人談起個人利益總是有些羞羞答答,藏著掖著,以至于對職工的一些合理的個人利益追求,也看成覺悟不高的表現;另一方面,一些人片面強調物質利益原則,不講奉獻精神。兩者都是把市場經濟條件下貫徹物質利益原則與倡導奉獻精神對立起來,使政治工作與實際生活形成了“兩張皮”。我們所說的社會發展,包括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既要以經濟利益的驅動為基礎,也要以奉獻精神作為生活的重要導向。否則,如果人們沒有對精神境界特別是理想信念的追求,人類也就從本質上拋棄自己的精神生活,社會也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精神的動力。因此,我們講貫徹物質利益原則絕不意味著不要或排斥奮斗奉獻精神。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把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中正確貫徹物質利益的原則。在企業中,我們要教育廣大職工群眾牢固樹立利益觀,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統一,自覺以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弘揚愛國奉獻精神,永葆工人階級艱苦奮斗本色,堅決反對個人利益至上、金錢至上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同時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職工的個人利益,想辦法滿足他們的正當需要,積極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充分調動職工為企業發展奮斗奉獻的積極性。
走出狹隘實惠觀的認識誤區,樹立文明進步的科學實惠觀。
不能否認,通常意義上的“實惠”是指實際的好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一提給職工群眾的“實惠”就僅僅局限于物質利益方面,如給錢給物這類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利益。這種認識顯然是片面、表面、不科學的。隨著經濟社會的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很大變化和更新,新的情況,新的特點,要求我們要用全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過去意義上的實惠觀,確立文明、科學、現代意義上的大實惠觀。隨著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人的利益多元化,并進而帶來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人們的精神生活豐富而高雅,對精神上的需求日益廣泛,如生活情趣的增加,文化娛樂的高品位,獲取文化知識的渴望等等,都不同程度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變化和更新,過去那種狹隘的實惠觀顯然已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然更新觀念,開闊視野,勇于思考,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堅持“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使我們倡導的實惠觀建立在職工群眾喜歡不喜歡、接受不接受、認可不認可和滿意不滿意的科學基礎上。(崔擁軍 張承喜)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