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難以培養感恩學生
http://www.caoliu14.com?2010-01-13 16:23? ?來源:檢察日報
我來說兩句
“中國畢業生向耶魯大學捐款8888888美元,金額創耶魯管理學院畢業生個人捐款紀錄。”這一新聞引起廣大網民的熱烈討論。一時間,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創建人張磊立刻被網友“人肉搜索”。不少網友對“中國辛辛苦苦培養的高材生幫著人家發展”表示不滿甚至氣憤,也有網友認為,張磊支配自己所賺的錢根本無可厚非。(1月10日《環球時報》)
對這一新聞,社會的關注焦點幾乎集中在巨額捐款上,網上新聞跟帖更是罵聲一片。與巨額捐款相比,讓筆者更感震撼的是張磊的捐款動機——“耶魯改變了我的一生”。這無疑讓“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感到迷茫:我的大學為什么沒有改變自己的人生?
目前,大學難進易出的教育機制與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得行樂主義和享受之風盛行校園,大學生在大學學不到應有的知識和技能。走出校門后,他們才發覺虛度了寶貴的學習時光,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一畢業就面臨失業的巨大壓力,叫大學生如何去“感恩”自己的母校?
全國報考2010年碩士研究生人數達到140萬人,這是2001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讀研的主要考慮仍為就業。其中許多人只是在無奈之下才把考研當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事實表明,帶著“延緩就業”想法讀研的研究生,真正能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學問的可謂寥寥無幾。在這種帶有嚴重功利化傾向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下,學生平時連導師都難見一面,顯然難有師生情誼可言,更談不上感恩了。
一個曾經的高考狀元,發出的感慨是“耶魯改變了我的一生”,并捐以巨款感恩。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國內十多年的教育都抵不過國外區區的幾年求學經歷?但事實就是事實,應試教育模式下難以培養出感恩的學生。
如何盡快建立起一種真正為學生未來發展著想的服務型教育模式,有關部門難道不需要認真思考嗎?(吳立成)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相關新聞
- 2009-12-11耶魯的圖書館:讓每一次閱讀成為精神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