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39所學校校長完成為北大實名推薦優秀生的任務后,輿論對北大推行“中學校長實名制推薦”的討論戛然而止,這種集體無語所包含的意思,我想,應該是無奈和失望,再爭論下去已經索然無味。
進行高考制度改革,是公眾期待已久的,“中學校長實名制推薦”可以說是破繭之筆,雖然只在少數學校推行,雖然只惠及了少數學子,雖然只是少數人的博弈,但是,因為此舉挑戰了幾十年不變的試卷定乾坤的局面,足以讓人拍手稱好。大家覺得,有此小突破,有此小改革,社會就有將來的大突破。
公眾猜想,北大此舉意在通過推薦而降低門檻,把那此難以在常規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在某一領域屬偏才、怪才、鬼才、奇才的學子帶進自己的講堂,使他們不被社會常規的評判標準所誤判,使他們不被世俗的篩子篩掉,使他們在北大這個精英薈萃的地方學習、深造。只有這樣,北大推行的“推薦制”才有意義,才對高考制度改革有價值。
然而,隨著事情的逐漸明朗,那些激贊之辭變得訕訕然,隨即就尷尬到無語了,就像不由自主地卷進了一場鬧劇,看清了面目后,急著退場了。全國39所知名學校校長幾乎無一例外地推薦了本校的學習尖子,他們的成績單不容置疑,他們考試競爭力是毫無疑問的。問題就出在這不容置疑和毫無疑問上。
實際上,這些被推薦生強悍到自己想考就能考上北大,他們還用得著降低門檻的嗎?而且,對于其他高校而言,北大捷足先登向全國最出類拔萃的考生下了“訂單”,這種推薦制倒有種不正當競爭的意思了。如果有點名氣的學校都效仿,那么高考制度改革會不會以爭奪優質考生的惡性競爭而開始?
這個所謂校長實名推薦制,于成績拔尖的學生無益,于偏才怪才無緣,那么,一項針對高考制度的改革沒有受益群體,這是不是多此一舉?
也許,北大并不想有今天的推薦結果出現。那樣的話,他們就應該在推行“中學校長推薦制”的同時,確定好推薦的原則和方向,推薦的標準和尺度,免得眾位中學校長們都去充當老好人,使推薦變了味道。
教育公平,是公眾最強烈的呼吁。如今,39所高中的一些尖子生被推薦上北大一事塵埃落定,對于他們本人來說不知有何波瀾,反正,對于高考體制改革,可謂是也無風雨也無晴。(萬沖 原題:此舉無觸動,說明什么?)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12-11北大承認實行校長推薦實為爭奪優質生源
- 2009-11-30北大今天將公示“校長推薦上北大”初審名單
- 2009-11-20湖北首名校長推薦北大生公示 女孩來自農村
- 2009-11-18北大招辦回應稱校長推薦制不會損害落選中學利益
- 2009-11-17“校長推薦制”不妨一試
- 2009-11-09北大將實行中學校長推薦制 合格者降30分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