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本號稱國內迄今為止唯一的“年輕態”紅學著作《非常品紅樓》一出版就引起輿論嘩然。作者在書中提出“花瓶紅學”的概念,以調侃的筆觸拋出了許多另類觀點。學術“八卦”與文化低俗風氣,引起了不少有識之士的憂慮。
近年來,興起一股“戲說”歷史之風。按理說,學術研究和文化研究熱鬧,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人們看到,這些對中國歷史的“娛樂化解讀”方式,已經脫離了對歷史的正常解讀,成為一種隨意性極強的娛樂,造成了對歷史的誤解。與之相伴隨,閱讀演變成“悅讀”,變成一種“精神按摩”。有人將這種閱讀方式稱為“實時對接”或者“無障礙閱讀”、“娛樂化解讀”,這樣的閱讀走到極端,已不再承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使命,一些人在“悅讀”中還染上了對知識、對歷史不恭的游戲心態。
面對市場的誘惑,一些學者模糊了道德底線,感到正經的學術研究很難揚名,只有顛覆甚至是“惡搞”,才能一夜成名。雖說,“娛樂化解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人們提供新的視角,但也應該有明確的底線。假如民間對于歷史、文化的“戲說”,只是為了讓人開心一下,也許可以一笑了之。但是,知識分子“戲說”現象的出現,實在是一種拔自己的根的行為。因為,“戲說”損害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本身,還會影響到人們的價值取向。
解讀歷史也要有道德底線,不能對優秀傳統文化肆意踐踏和顛覆,更不能破壞主流意識形態。在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表現在學術研究上,一些傳統觀念乃至一些長期以來的“學術定論”受到沖擊或懷疑。有時候,這是一種還原,或者是一種學術發現,本無可厚非。然而,需要甄別的是,正常的學術研究與“戲說”是要區分開來的。個別專家或學者“坐不住冷板凳”,屢出“驚人之語”,這不是正常的學術研究。究其實,這是學術浮躁化的表現,是嘩眾取寵。
在現代消費時代的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娛樂消遣功能正在被無限放大。讓古人行現代人之事、說現代流行語,對追求新鮮、刺激的讀者來說,可能是圖一時好讀、好玩。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樣消費歷史文化,不但削弱其教育作用,對于其所承載的思想價值也會產生破壞影響。“歷史文化是有尊嚴的,如果歷史文化最后一味地娛樂,最終傷害的是文化的尊嚴。”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11劉云山:弘揚民族文化 為中華民族偉大進步寫史立傳
- 2009-05-17福州南后街美女穿漢服行古禮 弘揚民族文化
- 2009-03-02“現在是藏民族文化發展的最好時期”
- 2008-04-09致力保護民族文化——沙特阿拉伯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