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的人文理想在廈大新一條街“土崩瓦解”。在廈大一條街拆除后,曉風書屋也退出廈大商圈,現在,廈大新一條街僅存兩家書店:外圖和光合作用,主營的圖書相對時尚。
記者手記
存在都有自己的理由
美發店取代書店,成為大學周邊的主角,令一些人很感傷,過去是“想買書,到廈大”,現在卻是“想理發,到廈大”——從某種角度看,意味著看書的年輕人少了,注重外表的多了。理想主義者們認為,大學周邊應該充滿更多的人文氣息。
不過,這是市場做出的抉擇,也是時間帶來的改變。
以樂觀主義的觀點看,書店變少,也許并非讀書的人真的少得可憐,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應該會是個原因,十幾年前,互聯網還“樣貌單薄”,但是,今天,我們連手機都可以上網了。
可以慰藉理想主義者的是,在廈門的幾大商圈中,雖然“商”字當頭,但是,廈大商圈應該算是最文質彬彬的。
從店名就可見一斑。廈大商圈不少商店的店名,多少帶了人文氣息,例如,快樂塵埃、時代焦點,連折價處理的架子上都寫著“經濟特區”。
一家連鎖美容店在廈大分店的店員說,公司集中開會,大家都覺得從廈大店去的美容小姐和其他分店不同——穿著沒人家時髦,舉止也更靦腆些,總之,書生味比較濃。
當然,一些人可能會對此嗤之以鼻:大學的影響不應該體現在這些地方。不過,存在都有自己的理由,很多東西并不是我們想留住,就能留住的,不僅是人,事物也是如此。 (佘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