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09年的關鍵詞,“低碳”無疑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之一。或許有人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環境是政府的事情,與老百姓沒有多大關系。其實不然,據有關資料介紹,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及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造成的。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需要各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但是普通民眾也不能旁觀。低碳生活從百姓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就是對保護環境的最大貢獻。
低碳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一個人節約一千瓦時電、一杯水,意義可能并不顯見,但是,人人都自覺踐行,匯聚起來,其效益不可低估。以塑料袋利用為例,限塑令執行一年多以來,超市塑料袋使用量減少了2/3左右,相當于節約石油240萬-3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0萬-150萬噸。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調高空調溫度為例,據測算,當空調從24℃提高到26℃,僅北京就可以節約4億千瓦時以上的耗電量,減排二氧化碳35萬噸。單純的數字只能說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廣泛的宣傳發動則會激發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回顧2009年,令人難忘的是,為響應“為地球熄燈一小時”活動,我國首次參與就獲得了民眾空前的關注與支持。2009年3月28日20:30,諸多夜景工程絢爛的燈光瞬間停熄,展示著廣大民眾對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支持。
低碳生活是一種觀念引領,也是一種自覺行動。不論是政府主導,還是媒體參與,應當努力營造“低碳”環境的輿論氛圍,向每一個市民普及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識,倡導公民養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鼓勵“公交優先”,推廣示范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少開私家車,試行城區自行車租借服務體系;編制“低碳生活家庭行為手冊”,等等。另一方面,低碳生活不僅告訴人們,你可以為減碳做些什么,還告訴人們,你可以怎么做。低碳生活是一種自覺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只要民眾愿意主動去約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觀念,這種生活就不僅僅只是環保主義者所追求的生活,而是人人皆可參與。中國人自古就有勤奮節儉的道德品質,只要稍加引導就會形成一種文化自覺,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低碳生活促進了老百姓對社會、對地球家園的關心與愛護,這正是低碳生活的價值所在。
![]() |
責任編輯: 金婷 |
- 2010-02-22低碳經濟呼喚戒除“奢侈消費”
- 2010-02-22巧手制作“低碳”新年賀卡
- 2010-02-22如何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低碳
- 2010-02-20網絡、低碳、理財 虎年“春節經濟”升級新定律
- 2010-02-08算算你的碳足跡 今天你“低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