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當年南長城見到的刀光劍影,遠多于北方長城。從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的493年中,苗疆共發生大小戰事62起,戰爭累計歷時98年,約占這段歷史的五分之一。漫長歲月中,明清統治者在南長城沿途每隔三五里便設立邊關、營盤和哨卡,陳兵上萬,實施“苗不出境,漢不入峒”,想用這種壁壘政策,把化內的“熟苗”與化外的“生苗”隔絕開來,可偏偏事與愿違,未能避免十年一小亂,三十年一大亂的災禍。一遇政權更替,城墻就被人們推倒拆毀,只留下殘垣斷壁對天長嘆。
南長城是一部史書,容易撩起人們對歷史的回憶。苗族遠古時生活在黃河流域,其先祖蚩尤與炎黃部落作戰失敗,其后裔退居江漢、洞庭湖一帶,建立三苗國。商周時,三苗被破,苗人又遷徙到湘西“五溪”一帶,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后由此分遷到西南各地。到了隋朝,臘耳山一帶的苗族已成為強大的群體,唐宋時期更形成了部落聯盟。然而,從明朝開始,統治者以防“苗叛”為由,向苗族地區調兵遣將,派苛捐雜稅,遇天災人禍也不予減免。致使民不聊生,苗人才不得不一次次舉行起義,爭奪生存的權利。至此統治者不僅不思改弦易張,反而強守硬攻,民族矛盾日趨激烈。為了消除難以彌平的癥結,湘西御苗邊墻便應運而生。不過,這道人為的障礙,最終也沒能堵住苗漢之間的民族融合與經貿文化往來,反而成為一段曲折歷史的見證。
風韻古城的別樣滋味
鳳凰古城有“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稱,但它的建城史不過300余年,明清兩朝戍邊剿苗的指揮中心就設在這里。它與僅僅30多公里外的苗王城對壘了幾個世紀,竟還難分勝負,十分耐人尋味。
古城不大,僅容一條街道;城墻卻很高大,用紅色砂巖的條石壘成。我們進城時正下著細雨,薄霧遮掩了城邊青山,城墻腳下的沱江墨綠墨綠的,江底水草與魚兒卻清晰可辨。江岸一溜兒吊腳樓,精精致致亭亭玉立地如同湘西少婦,而真正的穿戴利索的小媳婦們,這里一個那兒一群地正蹲在河邊捶打清洗著衣裳……我用照相機抓取著眼前的圖畫,也用全部感官捕捉著其中的韻味。
若用歷史的眼光去看,鳳凰城奇美的外表下面,到處都能捕捉到一種戰斗氣息。比如那江中的石橋,也就是水中排成兩列的石墩,人踏其上,遇對方來人,非得側身而過。看起來簡約精巧,如同藝術品,但它當初就是為防御來敵而設的,因為這是小城唯一的對外通道。還有東門北門兩座城門樓,斗拱飛檐,煞是壯觀;但若細瞧,樓頂兩層槍眼森然,只是不易察覺。
湘西舊時有“匪區”之稱,又被認為作匪者苗人最多,最殘忍。其實當年沈從文先生說過,“當權者稍有知識和良心,不至于過分勒索苛刻這類山中平民,他們大多數在現在中國人中,實在還是一種最勤苦、儉樸,能生產而又奉公守法,極其可愛的善良公民?!睋f當年解放軍47軍進湘西剿匪數年,后來奉命入朝作戰,臨行招募萬余曾經的“土匪”隨行參戰。結果他們特別能戰斗,在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中記述的松骨峰戰斗犧牲烈士中,竟有一半就是湘西去的“土匪”。
匪與民,在有的社會環境下,其實同為一人。能夠化“匪”為民,防止由民變“匪”,正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之一。
離開鳳凰古城前,進街邊一家小店,買一包當地特產姜糖,掏出一塊含于口中,頓覺甜、辣、香、脆多味雜陳。再一琢磨,這次的“邊城”之行,收獲也是如此吧。(記者孔曉寧)
![]() |
責任編輯: 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