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產房
盡管未來的生意前景一片大好,但Paggy謝沒有想過公司要擴張規模。“我覺得自己的生意并不那么光彩。內地方面有計生的壓力,在一部分香港人看來,我們幫內地孕婦來港生孩子也是不受歡迎的。”
在香港的各種母嬰論壇上,從2005年左右以來,一直有關于內地產婦赴港生子的討論,并零星地發生了一些網絡罵戰。在上個月,有一篇從鳳凰網轉帖來到本地論壇的帖子,介紹了詳細的到香港產子的“攻略”,結果遭到了本地網民幾乎一邊倒的拍磚。
在有“港生一代”以來,香港本地對內地赴港產子的抨擊高潮出現在2006年下半年。因為抱怨香港的婦科資源被內地產婦“占領”,一些本地孕婦在年末還上街示威,引發了媒體們多輪對赴港產子這一群體的關注,并以故事個案的形式描述了內地產婦赴港產子存在的沖院、走數、衛生、生活習慣等各種現象。直到今年初,香港重新開放內地產婦赴港產子登記,也依舊引來很多輿論的抨擊。
為了安撫港人的焦慮,香港醫管局近兩年反復公開地承諾,強調醫療資源“一定會優先照顧本地孕婦”。一方面,從2007年2月開始,繼2005年9月實施對非港人產婦收取2萬元的產科服務套餐收費后,當局把費用再度提高到39000元(有預約者,無預約者48000元)。在去年10月,醫管局還宣布所有公立醫院“在2009年剩余時間不再接受內地孕婦前來分娩”。
不過在公立醫院系統之外,內地孕婦已經成為私家醫院們的財源。在各家內地人比較熟悉的私家醫院,產科入住率都在8成至滿員之間,養和、浸信會等私立醫院產科出名,更開始動工擴建產科,據估計可以使私家產科的“生產能力”比過去提升20%。
產科醫生和助產士的行情也是水漲船高。根據曾接受《南都周刊》匿名采訪的助產士ADA以及Paggy謝的介紹,私家醫院向公營醫院挖人等因素,使助產士們的收入提高了20-50%。“以前香港人不愛生孩子,還沒有打開門的時候,助產士也就剛剛夠香港人自己用。這些年內地產婦越來越多,很多同行都沒有了假期。”ADA說。
在香港大學社工與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看來,內地父母來港產子更像一種短期的“消費模式”:一方面買來“合法居留權”,另一方面享用香港較好的醫療設備,一舉兩得。“這些‘另類消費’刺激了經濟,有很多私立醫院都因內地婦女來港產子而生意興隆,但這只是短暫的收益,因為這些嬰兒的父母并沒有居港權,有誰會照顧他們呢?”葉兆輝擔憂地說。
![]() |
責任編輯: 金婷 |
- 2009-06-1049歲齊秦想結婚生子 與蕭薔甜蜜用餐為催婚?
- 2008-01-21重男輕女導致借腹生子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