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級創新型企業福建星網銳捷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傳來喜訊: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中,公司逆勢而上,營業收入突破20億元,利潤總額達2億元,收入、利稅再創新高,實現兩位數成長;企業品牌價值增至34.21億元,被評為“中華電子企業最有價值品牌”。這種“牛”氣和豪氣,來源于企業的自主研發、持續創新。
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之下,我省的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比上年增長79.11%和88.03%,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居全國第5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居全國第6位。我省的自主創新取得長足進步,其中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政府著力引導、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制度環境是自主創新的保障。自主創新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政府、企業乃至全社會脫胎換骨的過程。去年以來,我省科技部門強化創新理念,重心下移、靠前服務,搭建并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制定出臺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并推動落實,從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搭建平臺助推產業升級
目前,廈門金龍旅行車有限公司生產第三代混合動力客車供不應求。“美國密西根州政府也上門洽談合作事宜。預計今年可接訂單3000輛以上。” 該公司副總工程師張焱對記者說,去年,公司在政府科技部門牽線下,聯合福工等5家企業與我省科技創新團隊——福建工程學院的福建汽車電子與電驅動技術重點實驗室,建立了“混合動力客車驅動總成”產學研聯盟,對該車型的動力系統等方面進行優化升級,性價比、產業化水平在國內同類產品中處首位,訂單日增。
“政府引導產學研合作,搭建高規格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助推了福建混合動力客車及零部件產業這一新興產業的崛起,也提升了金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力。”張焱深有感觸地說。
危機,也蘊藏著企業挖潛、轉型、升級的有利時機。去年,我省科技等部門抓住這一時機,幫助企業搭建并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2009年起,省科技廳等部門組織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百千萬”行動。當年,組織國家、省級研究開發機構成立70多家科技創新團隊進企業,5000多名科技人員服務5000多家企業,100個科技創新團隊與企業建立產學研用的合作關系,共建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中心,推動“千瓦級全固態激光器及其智能激光焊機集成技術”等一批先進科技成果的嫁接轉移,有效地解決相關企業生產技術難題,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在政府推動下,產學研用結合和大中小企業創新合作熱情空前高漲。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例,去年,全省第一個省級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竹纖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泉州啟動建設,廈門市也建立光電子等8個產業創新聯盟,成員單位多達127家,運行良好。聯盟的組建,為進一步提升產業核心共性技術研發的組織化程度、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商業化運用提供了制度保障。省科技廳還牽頭制定出臺文件,推進福建省技術中介組織發展和完善科技經紀人制度,設立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扶持技術經紀機構發展,搭建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對接的橋梁。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