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全球知名電腦品牌惠普在中國市場面對的是通過互聯網集結起來的大規模維權聯盟——近40個針對惠普電腦質量問題的騰訊群、至少3000名在群消費者。如果說,在中國消費者的整體權利意識剛剛萌芽階段時,王海等人的“維權行為”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消費者個體與跨國公司的“較量”更被視為“以卵擊石”。那么,如今隨著互聯網的興盛,中國消費者維權意愿日益強烈,他們“抱團”組織、分享經驗,更講求效率、影響力與有效性。
針對惠普電腦的黑屏、顯卡過熱等反映比較集中的質量問題,一家名為“法易”的非盈利性網站收集了眾多消費者提供的證據,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提起行政申訴,請求對“惠普筆記本電腦的質量展開調查,并下令該公司購回或更換原告購買的據稱存在問題的筆記本電腦,以及賠償原告的損失”。國家質檢總局3月14日在門戶網站發布公告,稱已經受理消費者對惠普筆記本電腦質量問題投訴,目前已組織開展調查。
據了解,正式提起申訴的受害消費者超過500人。這家網站3月15日下午更新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有超過3400名消費者表示愿意加入聯合投訴,還有全國約90名律師表示聲援,愿意加入公益訴訟團隊。
參與其中的北京律師王昱豐告訴記者,“對于產品質量糾紛,個案訴訟只能解決具體消費者的個人問題,集體申訴的方式則可以幫助中國消費者群體的合法權益保護。”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鄭宇民說,互聯網改變了消費者個體與企業之間對話的格局,特別是在面對“洋品牌”的時候,處于弱勢的個人通過互聯網結成聯盟之后,形成輿論,迫使那些想回避問題的公司作出回應。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建華分析認為,互聯網時代,消費者“抱團”組織,取得了與商家越來越對等的協商、談判地位。而一個相對健全的維權環境,除了民間維權意識的興盛,離不開法律法規的完善,以及政府監管力度。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