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與去年相比,今年公眾對于“地球一小時”的參與熱情明顯高漲,眾多政府部門、寫字樓及市政設施等公共地方的景觀燈積極響應熄燈的倡議,不少市民也走出家門,一起參與活動。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該活動只是“形式主義”,對于保護地球環境沒有太大作用,只是在作秀。
自從普羅米修斯把火種偷到人間,人類就一直在追求光明的足跡,而2010年的3月27日,從20:30開始,人類卻主動放棄光明,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個城市參與“地球一小時”活動,漸次“接力”熄燈一個小時。
這種暫時的放棄是自愿的,又是被迫的,氣候的變化讓人類不得不在黑暗中靜靜地反思,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如何關愛地球家園。這種反思的最終指向,實際上還是那個困擾了人類很長時間的命題——生存還是毀滅。這種反思是宏大的,也是具體的、可以觸及的。我國西南地區已持續數月的干旱,牽動著許多人的心,那個用鍋蓋喝水的孩子,一定喝到了水的甘甜,而對大人們來說,應該能因此明白為什么水是寶貴的資源,應該能因此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有鳥語花香、山清水秀,否則,干裂的河床就是一道道傷口,讓我們欲哭無淚。
2007年開始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如今已經是第4個年頭。對中國來說,從2009年開始,今年是第2次參與到活動中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并且愿意采取一些實際有效的行動,讓人欣慰。這說明環境問題已經越來越多地觸動了大家最敏感的地方——心靈,敏感而不是麻木,才能夠看見實際行動。熄滅一盞身外的燈,要同時點亮心中的另一盞燈?!暗厍蛞恍r”不是簡單的熄燈儀式,更不是什么行為藝術,而是一種節約和保護融合在一起的理念。在一個小時的黑暗之中,只有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理念更加牢固地植入我們的心間,才不枉那一關,才不會虛度那一小時的黑暗。
知名度越來越高的低碳生活,就是這種理念的具體體現。這種生活方式無疑是健康向上的,它是在節約和保護的大前提下,以自律為根本體現。這種生活方式是自愿的,也應該是快樂的,這種快樂一方面來自理念上的認同,另一方面,它不是讓人們回到鉆木取火的黑暗年代 ,也不是畢其功于一役,而是讓每一個人力所能及、盡力而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們看到低碳生活并不會帶來什么麻煩,才能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這種生活中來,成為具有時代鮮亮特色的“低碳一族”。
邵顯亭 騰訊博客
![]() |
責任編輯: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