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清明節是我國特有的節氣,每逢此節氣,人們都要到先人墓前祭奠,以寄托緬懷追思之情。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很難抽出時間去墓地參加祭掃活動,清明回到老家去祭奠先人更成為一種奢望。為了應對這種變化,清明祭祀的形式和內容也開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既有創意,又富深意的網上祭奠的形式逐漸被人們接受。
網上祭奠,既體現文明新風,又彰顯人文關懷。比起傳統的公墓上香、燒紙錢、燒冥物等祭掃方式,網上祭奠沒有燒紙錢的火災隱患,沒有煙霧繚繞的環境污染。獻花、祭拜、祭酒、上香、點燭、獻挽聯、植紀念樹、留言等形式多樣的網上祭奠活動,沒有繁瑣的環節,更多的是人們誠心的追思和自我心靈的洗滌。
網上祭奠不但可以祭奠先祖,還可以祭奠先賢和先烈,讓人們在祭奠活動中接受生動地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中國倡導網祭第一學人”夏學鑾教授指出,網祭的一個更功德無量的事情在于,它可以用來祭奠重大自然災害、戰爭中喪生的人們,以及英雄烈士們。難以忘記汶川地震時,網上祭奠給了全國人民一個表達對遇難同胞深深哀思的平臺,給了大家一個情感宣泄的舞臺。那一刻,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一刻,我們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是震不跨的!
祭祀文化的核心是一種價值的核心,只要價值觀不變,形式怎樣都可以接受。網上祭奠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的全新體現和發展延伸。網上祭奠讓人們的關懷仁愛之心更寬廣,讓祭奠活動從家族之間的關懷推衍為對社會的普遍關懷。其中,對先烈、先賢的祭奠更是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又是一年清明時,如果你因忙碌而無法去墓地,如果你因工作而無法回老家,那不妨到網上去表達一下你的心意。形式雖不同,情深卻依舊。在網上,你可以做到用真心讓逝者的精神融入永恒,讓每一個生命的故事永遠流傳。
![]() |
責任編輯: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