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的1月5日,我在多家網站發表了《“文明辦”的影響力在提升》一文,其文要義,是站在一個普通民眾的角度,以“第三只眼”角度分析全國的“文明辦”存在的價值和工作意義。在該文中,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表述:
在所有的“部辦委”機構中,唯“文明辦”工作最是柔性和寬乏。——我為對于文明辦的這個概括自我感覺良好。說她柔性,是因為你幾乎感覺不到她的存在;說她寬乏,是因為她幾乎無處不在。
我的這個觀點,應該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也得到了很多人事后的認可,同時也真實地表明了“文明辦”的存在狀況。
這是一個很喜人的現象。因為,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進入所謂的WEB2.0-3.0甚至“圍脖”時代,由于新聞信息傳遞和接受方式的改變,有著各種思潮對于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我們國家里“宣傳”系統的存在有著一些不同認識甚至抵制情緒,這雖然不是主流民意,但也多少有著一定的影響。我們先不必責怪這種思潮的有無價值或是荒唐與否,但它確實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上提出了我們宣傳系統面臨的挑戰,即我們怎么樣面對越來越物化了的公民社會,面對越來越看重財富多寡的民眾普遍心理。信息(當然也包括新聞)管理越來越法律化,互聯網的有效信息發布與管理,完全可以用法制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且在“微脖”時代,面對著近4億天量數的“微博自媒體”的新聞發布點,這絕不是我們幾個宣傳干部能管理得過來的,因此,它必須以法制的方式解決管理問題。由于信息流的渠道在一種完全數字化的方式中存在,又由于3G的商用,面對著一呼千萬應的“微博戰爭”,我們的既有管理經驗是如此這般地顯得不適應新情況。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每每發生一件突發性新聞事件后,我們的宣傳干部不知所措的原因,也是我們的政府部門缺少因應手段的深層原因——因為,在新聞信息最前線的宣傳部門也無以提供即時性的輿情分析報告和解決問題的理想措施。
所以,在互聯網時代,純粹“精神”層面的指導或管理的模式,面臨著重大挑戰,包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是這樣。
“文明辦”是宣傳部的一個副級部門,“精神文明建設”從最初的“精神(大腦)創建”,漸次地走向了“引領風尚”、“文化傳承”和“文明城市創建”,一步一步,向實的方向走來,向越來越多地為民眾所期待的“建設”領域走來,這就是今日的“文明辦”與過去“社精辦”的區別,由此,他越來越受到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理解、接受與真誠歡迎。
這就正是我寫《“文明辦”的影響力在提升》一文的初衷。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3-25精神文明報將舉辦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戰略研討會
- 2010-03-19[河北] 各地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 2010-03-02省精神文明研究會招聘結果出爐 義務植樹本月開展
- 2010-02-28福建省精神文明研究會招聘結果出爐
- 2010-01-18欽州市2009年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