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京華時報》報道,日前,延慶縣延慶鎮自由街村,一戶村民住宅遭鎮政府強拆。戶主聯手鄰居與執法人員互擲石頭,但還是被戳穿屋頂,部分已被強拆。事后,戶主下跪感謝鄰居,但副鎮長趙光宜稱其作秀,稱其愧對政府、愧對村民、愧對現場工作人員。
強拆案例的屢屢上演,早已使公眾形成“審丑疲勞”,尤其是在缺少剛性制度約束的語境下,權力恣意而為已非鮮見。然而在官員雷語大行其道的今天,副鎮長的三個愧對還是讓人“耳目一新”。依往之見,犯錯之后的權力雷語大都自我推諉,巧舌如簧,極力澄清。而副鎮長之高明在于不澄清,禍水潑對方,于己毫無糾葛。然而這話的荒謬明眼人自能讀懂,只是這種肆無忌憚的雷語邏輯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玄機呢?
這回大家的判斷,應該不會太情緒化。從現場視頻來看,棍棒橫飛,滅火器噴出“硝煙”,鏟車鐵爪強攻與側翼煙霧偷襲等等,無疑構成了暴力拆遷。但讓人無奈的是在權力的話語體系中,錯的并不是強制拆遷方,反倒是村民。不幸之處在于,這樣的對抗最后換來單方面的愧對,執法一方占盡情理便宜,這教人如何信服?基于地位不等的結果偏倚,恰好赤裸裸地暴露出執法者自恃權力的作威作福。
副鎮長的三個愧對,運用了排比句,邏輯清晰,立場堅定。只是這種文化素養和才干能力,往往運用到對弱勢群體的欺凌中。去年唐福珍的自焚悲劇,一度讓人對強拆痛恨不已,異曲同工的是,成都給出的也是“暴力抗法”的解釋,很多人對此義憤填膺,質問究竟何人有權定性。
實際上,利益至上的政績觀讓很多地方官員都喪失了服務人民的操守,以至于在GDP和民生之間的選擇往往令其智昏。但關鍵還在于,缺少有效的監督和問責,官員很容易蛻變;而且由于各種原因,單純的個案關注往往不會引起其他地方官員的警醒。因此,依托于相應的體制建設,完善有關拆遷工作的法律法規,再輔以政績考核的改革和體制內外的監管,至少會讓一些拆遷人員收斂一些,而話語權的掌握者,大概也不會再語出“三個愧對”的權力雷語了。
![]() |
責任編輯: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