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表演雕刻及布偶戲
安靜地看著自己的作品登臺亮相,并不是老人的全部世界。
此次的世博展,除了將九件作品特快空運至上海外,現場還有精彩的木偶雕刻和布偶戲表演。這一次,徐竹初和他的兒子徐強都會參與到現場表演的活動中。
“我們會派出3-4名表演著,分別輪流表演雕刻技術和布袋戲。”徐強告訴記者,會帶去二三十個樟木(初坯),每個大小約10厘米,現場雕刻出的作品都將是能活動的木偶頭,比如鼻子、眼睛、嘴巴都能活動,甚至還會出現一個木偶多個腦袋的滑稽形象。
為了讓木偶演活、動起來,還會在中國館的福建廳表演布袋戲。布袋木偶又稱為布袋戲、掌中戲。所演木偶因為衣服寬大,形似布袋,故稱“布袋戲”。
據了解,布袋戲的表演時間為上海世博會開幕式(5月1日-3日)及福建活動周期間(6月28日-7月2日)。
借世博東風 木偶漸“蘇醒”
木偶雕刻起源于2200多年前中國古代先秦時期,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傳到福建。從徐竹初的太高祖徐梓清算起,200多年薪火相傳,到他的兒子徐強,已為七代。
漳州木偶,其身承載著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密碼”,反映的是一種文化的深厚內涵。2006年6月,國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布袋戲和木偶頭雕刻均榜上有名。
漳州木偶雕刻已打破“傳男不傳女”的傳承古制,和父輩相比,徐強所處的時代和境遇又有所不同。僅在劇團里為演戲而雕刻木偶,固守戲曲舞臺,他認為范圍狹窄,“要擴大生存的空間,就要闖出別樣的出路”。
現在,徐竹初父子還一直在摸索如何更好地延續這項民間藝術。徐竹初表示,目前除了演出外,還不斷拓展市場,如嘗試作為旅游產品、民間工藝品等。雖然還處于市場的試探階段,不過對于逐步打開臺灣市場,他們表示再艱苦也會堅持。
“此次參展世博,借助這個國際性盛會的平臺,漳州木偶雕刻以及布袋戲,將會讓更多國人及國際友人了解到閩南的風土人情。”徐強表示,讓年輕人對傳統有一個認同感。只有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有興趣,民間藝術才會大有前途,才能闖出一條路來,讓古老的藝術“活”在當代。
路,總是一步步走過來的,成績也是一點點積累的。如今,漳州木偶正在不斷開闊屬于自己的舞臺。無論如何,木偶似乎開始漸漸“蘇醒”。 (記者 夏菁 文/圖)
![]() |
責任編輯: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