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記》
作者:王軍
出版時間:2003年10月
推薦人:作家劉一達
上個世紀,是北京急劇變化的百年。對于文明積淀深厚的這個歷史名城來說,這僅僅是其滄桑變幻的一個瞬間。而這個瞬間所爆發的力量,至今仍使這個城市保持著一種歷史的慣性,塑造著它在今天以及將來的形態,有體有形地影響或決定著這里每一個人的生活。
《城記》試圖廓清北京城半個多世紀的空間演進,還有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鮮為人知的悲歡承啟;歷史見證者的陳述使逝去的記憶復活,塵封已久的文獻、300余幀圖片讓歲月不再是傳說;梁思成、林徽因、陳占祥……建筑師多劫的人生,演繹著一出永不落幕的戲劇;這一切的緣起,只是因為北京,這個“在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擁有一段抹不去的傳奇。
在這本書中,作者復活了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他曾把這本書叫做《城祭》,后改作《城記》,但有評論說,這是“一部北京老城的死亡檔案”。
《羅伯特議事規則》(第10版)
作者:亨利·M·羅伯特
譯者:袁天鵬、孫滌
出版時間:2008年4月
推薦人:出版人、語詞收藏人黃集偉
《羅伯特議事規則》是美國最廣受承認的議事規范。這套規則對如何提出議事事項、如何聽取和發表意見、如何提出動議和如何表決,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羅伯特議事規則》蘊涵著豐富的理念,包括:法治、民主、權利保護、權力制衡、程序正當、程序性競爭、自由與制約、效率與公平。但羅氏規則又毫無矯飾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套“工具”。
本書曾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節本。由格致出版社出版的第10版內容更詳盡,更周延。黃集偉表示,看這本書時發現,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所謂“書”,而更像一本“產品”使用手冊。不同的,是它介紹、說明、規定的那款“產品”不是冰箱、彩電、微波爐,而是民主。本書最早的引介者是孫中山。民國六年春,孫中山先生即為本書最早的縮寫本撰寫過一篇意義至今尤銳的中文版序言《民權初步》:“民權初步始于程序”。這意思等于說,民權乃至民主,要從“鼓掌”學起,要從“起立”“議程”“電話”“計票”“附議”“決議”“選舉”“發言”“表決”學起……照直說,民主始自“開會”。
《中國新聞輿論史》
作者:林語堂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
推薦人:出版人、語詞收藏人黃集偉
黃集偉認為,以“啟蒙”扼要概括林語堂早年以英文寫作出版的《中國新聞輿論史》一書要義,也大致妥當。該書要言不煩,“新聞輿論史”命題下大部分敏感話題幾無遺漏:從古代輿論批評,到自打誕生就與新聞規律滿擰的國產報紙;從政治高壓下無數短命雜志,到匪夷所思的審查制度,均都娓娓道來,無一避諱……難怪黃集偉聲稱:“讀該書時總在恍惚——林語堂那一行行一句句宏論排山而來,感覺是在讀他新寫的博客,更新時間是今兒個一大早。”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作者:汪暉
出版時間:2008年3月
推薦人:當當網讀書頻道主編李杰
對于這本書,李杰認為,在思想性圖書中,這本書可能是思想性、哲學性最強,影響最大,紛爭也最多的。“現在也有人指責汪暉的這部書是在抄襲,但其實,《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學界非常廣泛的關注和好評。汪暉在這本書后面有一句話,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他說,一開始做思想史研究的時候,總覺得脈絡沒有捋清楚,他覺得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完成以后他便能克服。后來汪暉知道,這個過程其實是完成不了的,這是一種宿命。因為在做思想史研究的時候,尤其是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狀況、龐大的人文環境和巨大的南北地域差異的時候,就是得不出結論。”李杰說道。
李杰認為:“其實,汪暉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對這本書未必是很滿意的,但以他的能力和思考的現有程度,只能這樣。汪暉在反復修訂的時候,并不知道這部書中究竟有什么問題,也許他就是想把這些問題留給大家。如果沒有想清楚,就把這些問題留給大家,那么痛苦也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思想。而這本書其實是想理清整個中國的古代的哲學思想向西方近現代的思想轉型的過程。”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