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經久不衰的原因
講了美國,再講講中國的案例。
20年前,我離開團中央,用10萬元錢創辦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實施了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到去年是20周年。20周年希望工程接受捐款超過人民幣60億元,救助了300多萬失學兒童完成小學學業,資助了10多萬貧困大學生,捐建希望小學超過16000所。
有專業機構做了評估,16周歲以上的城市居民中的63%為希望工程捐過款。希望工程捐款是被迫還是自愿的?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是出于自愿,而不是受到什么壓力要為希望工程捐款。我在青基會接待過一位年輕的母親,她那天抱著自己不滿周歲的女兒來捐款,她告訴我是以自己孩子的名義捐款。她說,我這一筆錢是教育兩個人,一個是教育、幫助一個失學的孩子讀書,還有就是要用我孩子的名義捐款,從小就要在孩子的心里播種愛心。這樣的捐贈,不僅是出于自愿,而且有崇高的目標,用一筆錢教育、培養兩個小孩。
希望工程20年了還沒有衰落,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滿足了社會的需求。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可以說讓社會“萬眾一心、奮勇向‘錢’”,追逐物質利益,重物質世界的建設,輕精神世界的建設。一個社會是不能沒有精神追求的,希望工程恰恰滿足了許多人的精神需求。他們在捐款的時候會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他看到捐款讓一個孩子成長起來了,會得到一種成就感。很多人自愿為慈善事業捐款的時候,沒有獲得物質的回報,但是獲得了精神的回報;做志愿者也一樣,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將真正的慈善捐款看做是消費的話,對于個人來講它就是一種精神消費,它可以換來精神上的滿足。
希望工程久盛不衰的第二個原因是公開透明,對捐款實行嚴格監督。20年前,中國青基會就開始實行一對一結對救助的捐款資助模式。無論是救助失學兒童,還是捐建希望小學,捐款用在哪里,捐款人清清楚楚,捐款使用過程全程嚴格監督。我當時在解釋一對一捐款時說:“要讓每一筆捐款后面都有一雙監督的眼睛”,“公眾監督是希望工程最好的保護神”。這樣的一種管理理念和制度設計、管理得到了應有的回報。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在四川重災區146所希望小學捐建校舍里上課的近10萬師生,沒有死一個人。有一所希望小學新校舍剛剛蓋成,舊校舍還沒有拆除,學生們都進入新校舍上課,地震發生,老校舍三層樓的樓板全部塌到地下,在新校舍上課的學生毫發無損。北川希望小學和北川中學一墻之隔,地震發生之后北川希望小學三層樓巍然不動,全體師生安全撤退。
后來南方周末的記者打電話問我什么原因使希望小學經受住了8級地震的考驗。我說很簡單,一個是捐款全額到位,第二是全程監控,非常嚴格的監控。還有一點,承擔建設施工任務的,無論是當地的政府部門,還是施工單位,大家都是憑良心做事情,因為捐款都是大家的愛心錢、血汗錢。所以出現了汶川地震中四川省500多所希望小學、或者說整個地震受災地區1000多所希望小學捐建校舍沒有一名師生死亡的奇跡。對于我來說,如果因為有了希望工程而減少了幾百個孩子的犧牲,此生無憾矣!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4-23慈善是我一生的事業:記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宋志永
- 2010-04-232010胡潤慈善榜發布 閩商黃如論排第二陳發樹第三
- 2010-04-21"虎溪社區慈善基金會"籌集善款,支援災區
- 2010-04-19石獅市慈善事業工作得到中華慈善總會充分肯定
- 2010-04-16福建省慈善總會公布捐款賬號 20名醫療專家整裝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