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慈善和富人慈善中的誤導行為
從去年以來,圍繞平民慈善和富人慈善,新聞和話題不斷。從近的說起,今年春晚趙本山的小品《捐助》,我認為是誤導公眾的大敗筆。
春晚之前,趙本山的小品就已經被炒作了。聽說名叫“捐款”,我當時就預感不妙。捐款需要法律規范和專業管理,不能瞎編。現代慈善是有法律規制的組織行為,涉及捐贈人、接受和管理捐款的慈善機構及受助人三方的法律關系。傳統慈善則是個人對個人的救濟、資助、贈與行為,只涉及捐受雙方、施者受者之間的關系。現代慈善需要法律規范、政策引導(如免稅優惠)、政府監管和公眾監督。小品《捐助》渲染了銀行排隊刷卡捐款(而不是面對面的現金贈與)的場面,有網絡電視的“全球直播”,受捐人感謝“黨和政府”,這分明不是個體之間的贈與行為,而是公開勸募的公共行為。但在這個公開勸募沒有慈善組織的身影,卻誤導出捐助怪態:捐款人沒拿到捐款收據,不知道自己捐了多少錢;多捐的錢都歸受助人所有;受助人給捐款人送禮、下跪又認親;最后以退回一萬二“私了”收場。
助學,無論是希望工程,還是扶貧基金會的新長城大學生的救助計劃,其管理流程都是非常嚴格的。中國扶貧基金會新長城計劃管理流程分為“募捐、捐款管理、確定候選學生、助學結對、向高校發放捐款、捐款到達受助學生、成才支持、就業指導、捐贈人反饋、項目檢測與監督“等十大步驟。現代慈善的法律規范和機構管理,能讓捐款人的愛心得到最好的實現,捐款落實過程受到全程監督,這是慈善事業高效、有序、可持續地發展的保證。
一個嚴重誤導慈善捐贈的小品《捐助》還蟬聯了中央電視臺的小品王,這簡直是對純潔神圣的公益捐贈行為的褻瀆,也是公益之悲!
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互聯網上看到以幫助某個需要幫助的人為由頭的募捐活動。再比如,許多人都存在“逼捐”、“索捐”的心理,乃至“扼捐”、“殺富濟貧”的心理。最近,廣東發生了網友手拉橫幅蒙面索捐事件。《南方農村報》3月26日報道,數名網友來到茂名電白一投注站,戴著口罩手拉求助橫幅,呼吁中1200萬元的彩民捐資救一位患尿毒癥的18歲女孩。我也經常被媒體問:這樣做對還是不對。我總是回答:不能以為做慈善捐款就是道德制高點,就可以不顧法律規范。你這樣做是出自愛心沒錯,但這種愛心如果不受法律規制就會泛濫,沙石俱下,魚龍混雜,不法之徒就有可乘之機了。所以必須制止!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4-23慈善是我一生的事業:記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宋志永
- 2010-04-232010胡潤慈善榜發布 閩商黃如論排第二陳發樹第三
- 2010-04-21"虎溪社區慈善基金會"籌集善款,支援災區
- 2010-04-19石獅市慈善事業工作得到中華慈善總會充分肯定
- 2010-04-16福建省慈善總會公布捐款賬號 20名醫療專家整裝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