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詢公租房:"租有所居"的中國夢
http://www.caoliu14.com?2010-04-26 15:01?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我來說兩句

問詢公租房
在一些人眼中,78歲老人黃日新在北京六郎莊自費修建的8間“膠囊”公寓,是對當前高房價大中城市的一種“絕妙諷刺”。
這個以城市外來流動人口為主體且經濟實力處于買房和租房之間的中間群體,由于戶籍所限,并不在其居住地的保障房政策惠及之列。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認為,在國外,“夾心層”群體在觀念上更認同租房。但在當下的中國,一旦條件允許,“夾心層”群體重買輕租,甚至情愿“透支消費”。
“如果能夠通過政策引導,增加這部分人群的租房意識,無疑是治理中國房地產問題的一劑良藥”。聶梅生說。聶的看法已為學界呼吁多時:如果把涌入購房市場的自住型住房需求分流一部分至租房市場,則將有效降低目前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禤文昊在研究當今各國住房租賃制度時發現,中國目前正出現與上世紀80年代英國住房制度改革時相似的一幕:從推動住房自有化,逐步轉向重視“租售并舉”的臨界點。
面對樓市的持續“高燒”,用公共租賃房來解決流動人口和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租有所居”,已成為北京、上海等高房價城市亟需的應對之舉。
公共租賃房是指由政府或企業等投資方持有房源,并將房屋以低于市場價的方式出租給特定人群。從此前各地的實踐來看,公共租賃房最大的優點在于覆蓋人群廣泛,補貼標準靈活,并且補貼對象明確、操作透明,適于建立退出機制。
然而,早期的推動者發現,要在中國“復興”租房市場、進而推動住房保障模式的轉型,資金匱乏、主體缺位和立法缺失這三大現實難題必須得以解決。在更深層次上,是如何通過政策先導改變中國人“重買輕租”的住房消費觀念。
“租有所居”的中國夢看似并不遙遠,但現階段仍是舉步維艱。
![]() |
責任編輯:徐嶸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