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園——每一個建設者都在添磚加瓦。黨員干部沖在前面,成為災后重建的中流砥柱
每一個災區,都是一個巨大的建設工地。援建隊伍和當地人員一起,徹夜奔忙,為重建家園熬紅了眼睛,傾注了心血。
2009年初,珠海市援建汶川縣綿虒鎮工作組工程部部長張彤剛到汶川,就讓珠海工作組的成員領教了他對援建工作的“狂熱勁”。
白天跑工地部門、晚上議政策法規……在初到汶川的那段日子里,張彤忘我工作,每天直到凌晨三、四點才休息。
去年6月,張彤不慎摔折了腿。可讓大家始料未及的是,右腿骨折后,張彤對工作的熱情卻沒有“打折”,反而更加強烈。
去年10月19日,按照醫生囑咐,張彤前往成都復查愈合情況。張彤放心不下工程,人還未上車,就趕緊給設計院打電話:“兄弟,你的設計圖紙,出來了沒有。”
“羊店三期,趕緊聯系出來,趕緊開工。”剛上車,還未出板房,張彤的電話又打給了負責水利的同志。
從指揮部到綿虒路口,短短的幾百米路程,張彤一連打了幾個電話,說的都是工程,都是項目。張彤“拼命三郎”的工作理念在援建人員的心里生了根發了芽,成為鞭策他們奮進的不竭動力。
張彤只是眾多忘我工作的援建者之一。
每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重建家園的過程中,黨員突擊隊等各級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板房黨支部等成為戰斗堡壘,他們是重建家園最堅強的支撐力量。
國家電網都江堰供電局災后重建黨員突擊隊的27名隊員,地震后始終奮戰在重建一線,他們帶領電力員工完成電網恢復重建項目共計597項,為26個供水站提供線路遷改及配電工程。
突擊隊外線班班長趙安軍,為了搶建重建中學的電力配套設施,妻子動手術時也不能守在身邊;突擊隊黨委書記周堅,膽囊切除手術10天后,還沒拆線,就強行出院,走上一線工地……
在災后重建的初期,大批群眾居住在板房中,如何有效進行管理服務,是一個難題。北川縣曲山鎮任家坪板房區管委會黨總支副書記賈德春引導群眾堅強地站起來,被人們稱為“板房書記”。
在那場大地震里,北川五星小學教師賈德春做的第一件事是冒死轉移學生,他的父親、妻子和4歲的女兒都沒了。承受著巨大不幸和悲痛的賈德春擔任了永安救助站臨時黨支部書記,后來成為臨時黨委副書記,負責6000多名群眾的衣食住行。
2008年8月14日,永安帳篷區拆除,賈德春回到學校報到。兩天后,北川縣委組織部通知他到受災最重的曲山鎮報到,“我以為是去教書。”見到曲山鎮黨委書記胡覃,第一句話出乎他的意料:“給你8個社區,吃喝拉撒睡都由你負責。”在特殊時刻,這樣的任務要求沒有任何“說不”的余地。
占地1.8公頃的任家坪板房區有1536間板房,有來自曲山鎮8個村的近1300戶群眾,近90%的家庭有人員傷亡。集中到板房區后,大家想法一時不統一,管理一度“較混亂”。
在賈德春的帶領下,管委會對“三孤”人員和60歲以上的村民實施上門關心生活,充當“中間人”角色,及時讓板房區的適齡兒童全都回到了學校,想方設法讓更多群眾就業,成為受災群眾的貼心人。
這個板房區內有47個村民小組,有174名黨員及村社干部。管委會將這股力量充分整合在一起。56歲的楊興潔是大水村的前任黨支部書記,憑著自己的公正和威望,調解鄰里糾紛,沒有不服氣的。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5-12組圖:汶川地震孤兒攝影作品《晨光里的孩子》
- 2010-05-10從汶川到玉樹 香港義工持續“愛心接力”
- 2010-05-065月4日汶川一中首個成人禮 見證790名學生成長
- 2010-04-26從汶川到玉樹:中國民間志愿者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