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植根歷史文化,在繼承優良傳統中推進文化創新。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在既有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和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如果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就會失去活力、走向衰弱。幾千年來,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薪火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當清醒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要認真挖掘提煉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價值,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闡發,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使優秀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發揚光大,讓人民群眾獲得文化熏陶、精神滋養。應當指出的是,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回到過去,守舊復古,而是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豐富我們的文化寶庫,不斷創造符合當代精神和時代潮流的新文化。要堅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從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上進行新的文化創造,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氣息,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的光芒。
第三,著眼群眾需求,在服務人民大眾中推進文化創新。服務人民大眾,是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文化創新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堅持大眾立場、樹立大眾視野、立足大眾需要,才能永葆文化創新的活力,使文化之樹常青。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實踐表明,一切有成就有作為的理論家、新聞出版家、文學藝術家,都是走同人民大眾結合之路的。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特點。要更好地擔負起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神圣使命,必須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走進群眾、服務群眾中實現文化的新創造。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真誠關注民生,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淺出地闡釋和回答人民群眾關注的現實問題,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釋惑。要深入群眾的日常生活,走進群眾的心靈深處,真誠表現普通群眾的喜怒哀樂,熱情謳歌普通群眾的精神風貌,使精神文化產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要進一步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始終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本,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個人的情感融入到人民群眾的大情大義之中。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文化創造的主體,也是精神文化產品的消費者、評判者。要把群眾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認可不認可作為最終衡量標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自覺接受群眾的評判、市場的評判,努力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文化精品。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5-30劉云山同第四期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研修班學員座談并講話
- 2010-05-26亞洲媒體峰會在京開幕 劉云山出席并致辭
- 2010-05-25中歐政黨高層論壇舉辦招待會 劉云山出席并致辭
- 2010-04-11劉云山: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思想輿論支持
- 2010-04-06劉云山致信全國文明辦主任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