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殘酷與溫暖
互聯網批量生產樂觀主義并不斷被復制轉發(fā),也可以批量生產悲觀主義并不斷被復制轉發(fā),互聯網批量轉發(fā)的無一不是實實在在的現實。
文/肖鋒
盛世宏景與亂世怪象并存,這就是中國的魔幻現實主義。奧運與世博并舉,天災與人禍齊至。60周年大慶之后,社會如股市進入下行震蕩期,發(fā)生了云貴百年大旱、玉樹地震和一系列觸及道德底線的慘案。
學者提醒,中國的犯罪率進入高發(fā)時期,謀殺、搶劫、強奸等重罪頻現媒體。最近人們談論最多的,不是世博盛事,而是校園“六連殺”和富士康“十連跳”。憤怒者譴責慘案肇事者的無良,冷靜者在反省這些慘案背后的現實致因。
中國已進入經濟起飛期,按發(fā)展經濟學相關定律,當一個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000美元之后,社會隨即有墮入動蕩的危險,收入不公、環(huán)境污染、道德崩潰使社會敏感神經繃緊。
但,經濟學定律不能成為我們敷衍社會矛盾的借口與托辭。中國社會進入一個社會學家所謂循環(huán)剝奪感時期,簡單講就是人人都覺得自己虧了。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微博上稱:“當今的中國,似乎人人都受傷,都被剝奪,自感為失敗者。官員很失敗,企業(yè)家很失敗,文人很失敗,學生很失敗,工人、農民很失敗,體育、娛樂明星很失敗。如果重寫《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一言以蔽之曰:這是一個充滿了失敗感的盛世。”
一個整合的現代社會,應該是國家有目標、社會有共識和個人有希望,這三個指標前還要加上“長遠”兩字。中國的問題是只及當下,不顧長遠。要害在于失去了社會共識——這正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降改革開放成功的基礎。
30多年前17歲的牟其中、楊小凱在不同地方寫了同題文章《中國向何處去》,此二人如今一個鋃鐺入獄,一個早夭。新的世代娛樂精神足夠,歷史感欠缺,他們歷史感、沉重感不具,再不會寫這類文章了。但問題還是在那里:中國將向哪里去?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