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陳光標為何力挺章子怡?
http://www.caoliu14.com?2010-06-10 10:44? ?來源:人民網
我來說兩句
現在回過頭來客觀地看待“詐捐門”事件,首先應該厘清是否“詐捐”。“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說: “詐捐”屬于惡意欺騙,“章子怡肯定不屬于這種情況”,她在戛納電影節上為汶川地震籌款所具有的“傳播效應是不能抹殺的”。事實上,有網站就章子怡“詐捐門”做了“你相信章子怡會詐捐么?”的調查,也有超過60%以上的公眾投了“不信”的票。就事實來分析,捐款遲遲沒有完全到位,客觀因素是因為國外好心人口頭答應的一部分善款沒有落實到賬,而章子怡的管理團隊也有疏忽所致,并不是章子怡信口雌黃意欲欺騙公眾。因此,定性“詐捐”言過其實。
其次是客觀分析事件形成的原因。一個緣起美好的開始,雖然并沒有朝著它預想的方向發展,這一切不一定得由美好的緣起負全責。因為,事件最終的結果受到過程中的眾多因素影響。如果做善事的結果可能會使自己陷入吃力不討好、費力又流淚的境地,那么,有善心者在做善事時,就會有更多的猶豫,甚至會退避三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慈善事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力量和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日益增強,在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助學、助醫等方面都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向支持文化藝術、環境保護等領域延伸,一些捐贈項目和重大捐贈活動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社會影響。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慈善事業還處在幼年時期,從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成立至今,也才不過短短10幾年的時間。慈善意識普及率低,公眾特別是富裕階層的參與意識有待增強;有效激勵社會捐贈的法規制度亟待完善;慈善組織數量不多,勸募能力不強,行政色彩較濃。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我國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除了加強慈善立法與制度建設,慈善事業這棵“幼苗”也亟需社會公眾的包容,以營造鼓勵更多的人自愿回報社會的寬松環境。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0-04-30首善陳光標是面鏡子 世博為我們繪制怎樣的未來
- 2010-04-30“首善”陳光標是一面鏡子
- 2010-04-30中國慈善排行榜揭曉 陳光標再獲“中國首善”稱號
- 2010-04-11慈善勇士陳光標:我要把一生90%的錢回報
- 2010-04-09全國道德模范陳光標: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