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時代”的商業化亂象
推薦閱讀:
熒屏相親節目火爆
“相親時代”的到來本身不具有什么爭議,但在這個互動過程中,隨之出現的一些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傳統倫理觀相悖的現象,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爭議
“父母行動”、“媒體加入”、“婚介呼應”、“老百姓關注”——這種全方位參與的“相親時代”的到來本身不具有什么爭議,但在這個互動過程中,隨之出現的一些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傳統倫理觀相悖的現象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爭議。
鑒于此,筆者進行了相關調查,試圖梳理“相親現象”背后的癥結和處方。
擇偶觀日漸物質化
【現象】
“沒車沒房免談”、“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難以接受‘裸婚’”、“嫁給富二代,可以少奮斗許多年”、“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等等,這些是當今年輕人在擇偶過程中的一些聲音,擇偶標準出現明顯物質化。至于對方的人品如何、學識怎樣、潛力大小等方面,很少給予關注,或者被放到第二位。
此外,“相親”也成為了一種快餐式行為,而判斷的依據主要是從物質條件方面去衡量。比如:8分鐘約會。年輕人通過幾分鐘的交談,決定是否繼續交往。條件不合適感覺不好,就接著尋找下一個。
車子、房子成為了婚姻的決定因素。
在20世紀70、80年代,“裸婚”是比較普遍的事情。兩口子工作后組建家庭,一般都沒有房子,幾乎都是擠在單位的職工宿舍里,五六平方米的宿舍承載著一個家的成長。許多家庭,都是從那個狀態慢慢走過來的。
對于父母輩們來說,過去那種從無到有、一起奮斗的過程,都成為了婚姻生活幸福的基石。
但由于社會浮躁,現在一些青年人追求的是“少奮斗幾年”,追求的是“更高的起點”。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0-06-12相親吃飯必知的就餐禮儀 遠親不如近鄰相互多體諒
- 2010-06-12熒屏相親守住道德底線 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