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字是“節”。中國結每一個結和節日的節相關。中國史前——最初造文字之前是打結,小事情打一個小結,大事情打一大點的結,更大的國家大事打一個更大的結。結變成了中國文化的集體無意識,變成了中國文化中每個人必須記住的民族精神傳承的密碼。節把縱向聯系的家族導向橫向聯系的民族,不僅關乎家庭,而且關乎社會,關乎整個國家。中國節是一個團結的節、一個團圓的節、一個互相溝通了解的節。中國節是中國文化的指紋。每逢佳節倍思親,中國人過節跟思念、跟親人緊密相關。
第三個字是“中”,中是中國的中,中庸的中。西方天平是把一段取其中,中國不是這樣。大家看到中國稱中藥的秤沒有?左邊很短一段,右邊很長一段,有一個四兩撥千斤的秤砣,就把整體平衡找到了。中國的中不是“二者相折取其中”,相反它是一種高的智慧、高的平衡能力,是四兩撥千斤的“中”。
第四個字是“庸”,很多外國朋友到中國來學習,覺得庸字是平庸,是凡庸,甚至是庸常。《說文解字》說“庸者用也”,朱熹解釋“庸者常也”。庸在古代的解釋是,庸者恒也。什么叫恒?持之以恒。我曾讓我的博士生舉著一張書法由我來評點,大家知道一張宣紙不到10克,這個同學身高1米80,舉了不到10分鐘,他的手就漸漸舉不動了,說老師我不行了。這個學生如果要舉一個百斤重的巨石可以輕而易舉,為什么舉一張10克的書法作品卻堅持不了10分鐘呢?可見持之以恒是多么艱難。所以中國的庸字告訴你:有了美好的想法和制度,一定要把它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第五個字是“孝”。孝是什么?是愛的回報!中國文化是孝文化,孝是中國文化中最大的資本。端午節、重陽節乃至春節,幾乎都跟孝緊密相關。《說文解字》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呼教切。”大家看中國的“教”字,左邊一個孝,右邊一個文,只有孝敬老人的人、有了文化的人才是有教養的人,才是受到教化的人。您知道孔子怎么論孝嗎?孔子說了兩個字:“色難。”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面對父母親和顏悅色并堅持百年不變,直到老人家去世。難不難?難!中國有句古話是“久病無孝子”,給父母親買一樣好東西,買一斤粽子不能說是孝,孝是持之以恒的“色難”!今天,中華文明中的孝文化受到了質疑,但是我認為它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 |
責任編輯:徐嶸 |
- 2010-06-22城市建筑:比的是文化不是高度
- 2010-06-17民俗文化給世博會一份驚喜
- 2010-06-17端午節吃飽了粽子卻少了文化
- 2010-06-21推進文化建設:繁榮與管理是文化騰飛的兩翼
- 2010-06-21文化學者談文藝節目低俗之風:不能忘卻文化擔當